阳谷县青砖砖雕施工团队
-
面议
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徽州砖雕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 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
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甘肃临夏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
临夏砖雕从制作工艺上讲,有捏活和刻活之分。所谓捏活,先是把精心调和、配制而成的粘土泥巴,用手和模具捏成各种造型,而后入窑焙烧而成。这种作品大多立成形,如龙、凤、麒麟等,多用于屋脊之上,俗称“脊兽”。所谓刻活,即在精选烧好的青砖上用刻刀刻制成各种图案,其工艺要比捏活复杂得多,一个图案往往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刻雕在土窑绵砖上用刀雕刻,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等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其中铲、錾和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数种。
临夏砖雕,在技法上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次要部位和衬景,则用浮雕方式处理。在构思上,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这是临夏砖雕艺术的精华之所在,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有的立体感。
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又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将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
制作砖雕的材料为水磨青砖,好选用细腻无沙质的过塘泥所烧制的金砖。这种砖密度高,基本上无空洞,制作中能够得心应手。要制成好的砖雕,用砖有很大的关系。制作工艺:确定图案,然后按图案所需尺寸割砖块。一般的小图案是一块砖一个图案,有的大图案则需要多块去拼接。青砖选定后就把图案复印到青砖上,然后再用钢针勾线。因为复印上去的图案容易被擦掉,另外打的图案则需要把切割好的青砖拼起来一起复印。勾线完成后开始打坯。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师傅去操作,因为要在砖面上根据画面的需要打出近远高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