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浅绛彩瓷器拍卖成交价格
-
面议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仍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外销或内销。经过 20 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浅绛彩瓷,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其标准工序是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浅绛彩瓷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
通过多看实物(包括真品和赝品)和有关资料,熟悉浅绛彩瓷所具有的特的时代特征,从一件瓷器的胎、釉、画面用彩等
诸多方面综合分析。正如鉴藏家李鸿泉先生所说:
“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陶瓷作品各具自己的工艺特色,各有自己的艺术格调。即使是民国时期的一般作品,也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特征的立风格,致使现代人的摹仿也会相形见绌。”
浅绛彩瓷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浅绛彩瓷画师在瓷面上作画,使得中国绘画典型的诗、书、画相结合的所谓“文人画”艺术形式在瓷器上得以再现。
因此,鉴别浅绛彩瓷要从瓷画的艺术水平着手。
除了熟悉当时及如今被人们认定的浅绛彩瓷高手的名号之外,
要有一定的书画鉴赏能力,不要被瓷画上所署名款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