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深基坑监测多少钱一米,水土保持监测
-
面议
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以下要求:
1.高程采用水准测量,进行闭合路线或往返观测:按照要求水准每站观测高程中误差为+0.5mm,每月对水准每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中误差均小于+0.2mm。水准附合路线,其附合差为±1.0√Nmm(N为测站数)。
2.基坑围护桩体测斜误差≤0.5mm。
3.平面位移监测误差≤1mm。
4.根据要求水准仪“i”角不大于6秒;所以我们每月对水准仪进行“i”角检测,控制“i”角在6秒内。
基坑工程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编制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应根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周边环境条件、支护类型及施工场地等确定基坑工程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监测预警。
(3)应至少进行围护墙顶部水平位移、沉降以及周边建筑、道路等沉降监测,并应根据项目技术设计条件对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支护结构内力、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
(4)监测点应沿基坑围护墙顶部周边布设,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点。
(5)当基坑监测达到变形预警值,或基坑出现流沙、管涌、隆起、陷落,或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出现大的变形时,应立即进行预警。
(6)基坑降水应对水位降深进行监测,地下水回灌施工应对回灌量和水质进行监测。
(7)逆作法施工应全过程进行监测。
基坑监测内容: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沉降、坑边地面沉降、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锚杆拉力、支撑轴力、挡土构件内力、支撑力柱沉降、挡土构件、水泥土墙沉降和地下水位状况等
基坑监测的目的
(1)基坑监测能够实时的了解整个基坑的稳定性,使得参建各个单位能够非常清晰直观地把握基坑的工程质量。
(2)通过监测数据对基坑进行动态分析,预测基坑发展趋势,基坑工程的安全。
(3)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性。
(4)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反馈,使得设计更加全面,施工更为安全。
(5)通过反演分析法修正各项参数和经验公式,为基坑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
基坑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手工观测法:利用人工读数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水位尺等,定期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效率低、精度差、易受人为误差影响。
2、自动观测法:利用自动化仪器,如自动水准仪、自动倾角仪、自动压力计等,连续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将数据发送到中心站进行处理和分析。这种方法操作方便、、精度高、可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
3、数字图像法:利用数字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基坑周边的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或轮廓线,计算出图像中的位移或变形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监测,但受光照条件、拍摄角度等因素影响,精度较低。
水土保持监测是指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及水土保持效益进行长期的调查、观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摸清水土流失类型、强度与分布特征、危害及其影响情况、发展规律、动态变化趋势,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宏观决策以及科学、合理、系统地布设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包括四类:
(1)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包括降水、风、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类型与覆盖度、人为扰动活动等。
(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3)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包括河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植被及生态环境变化,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包括对实施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质量、各类防治工程效果、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等。
中小流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侵蚀类型的面积、强度、流失量和潜在危险度。
(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1)土地生产力下降; 2)水库、湖泊和河床淤积量; 3)损坏土地面积。
(3)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效果监测; 1)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封山育林(草)、梯田、沟坝地的面积、治沟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数量和质量。 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沙、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增加经济收益、增产粮食等。
(4)小流域监测增加项目:1)小流域特征值:流域长度、宽度、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2)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年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3)土地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植被类型及覆盖度。4)主要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等灾害发生次数和造成的危害。5)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包括土壤的类型、厚度、质地及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的面积、强度与分布,防治措施类型与数量。6)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7)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质地、厚度和养分。
水土保持监测目的
(1)为建设单位提供方案实施信息,以便加强管理。
(2)验证防治措施布设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体系,促进防治措施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3)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4)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布设防治措施体系提供借鉴资料。
(5)为研究不同类型项目的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
(6)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以便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