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进化古生物学:在系统古生物学、中生代生物地层学、华夏植物群和陆相遗迹化石与环境关系、热河动物群生态环境及埋藏、以及地史关键时期生物的绝灭-残存-复苏-辐射型式等方面有望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进化古生物学研究领域,除了要巩固我校的研究特色以外,还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不断拓展:(1)古生物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方法的研究;(2)古生物学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研究;(3)古生物学研究与重大XX问题研究的结合。
③ 分子古生物学:研究华南第四纪大熊猫、剑齿象、猛马象和包括西安半坡人在内的古人类的古DNA及其分子演化。
④ 第四纪XX学与变化:充分利用第四纪XX学与变化研究的新成果,侧重研究长江中游流域和中国北方第四系以来地球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及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预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趋势。
壳幔演化和壳幔交换动力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的领域,被认为是认识大陆动力学和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关键。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得天厚的XX优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重要研究地区之一。现代壳幔演化动力学研究强调多学科的结合。其中地球化学和流变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化学演化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本方向力求将这两方面研究内容有机结合。
本方向旨在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和流变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区域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的背景上,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壳幔体系的地球化学演化,从流变学角度研究壳幔体系动力学,从而达到全面认识壳幔体系的形成、交换和动力学机制以及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和区域成矿作用的目的。围绕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个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的开展,近期研究为西秦岭-松潘-祁连构造结、青藏高原以及华北克拉通的壳幔交换动力学。
本方向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础,通过本次研究和国际合作,可望取得国际高水平成果。
(3)应用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作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既肩负着当代地球科学面临的基夲理论问题--天体、地球、生命、人类和元素起源和演化的重大使命,又有责任为人类社会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应用地球化学承担着后者的重任,它主要有勘查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个方向:
① 勘查地球化学方向: 资源勘查地球化学在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上发挥着的作用,随着矿产资源勘查的难度日趋加大,寻找隐伏矿、肉眼难以鉴别矿等,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有着特的作用。为此,该方向的奋斗目标是继续研制开发实用、成龙配套的勘查方法技术和新装备系列,提高勘查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在不同景观区快速、圈定找矿靶区和进行矿床、矿体定位预测的技术方法体系。
本项目研究认为,在一定区域XX背景条件下,各种矿床成矿作用是互相联系的和互相影响的,因此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成矿系统。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战略资源评价、各类矿床的综合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及区域环境有重要影响,制约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本研究的主要建设内容:
① 构造、流体与成矿作用研究
以铜陵、胶东等矿集区为,进行构造-流体-蚀变矿化网络的系统研究,建立矿集区尺度三维成矿模式,探索深部矿床的赋存规律,为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② 壳幔相互作用与金属巨量富集作用研究
矿床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典型区域的深部过程分析,阐明区域成矿系统中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与时空位置。
③ 成矿系统形成保存条件研究
现存矿床是在长期XX作用中形成并保存下来的,传统的矿床学注重了矿床形成条件的研究,而近来发现矿床保存条件的研究具有更重要意义,矿床的保存与成矿后的构造演化、地理地貌条件有密切关系,决定了矿床的资源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本次研究拟基本建立起矿床形成—保存过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体系。
④ 造山带成矿体系对矿集区的制约研究
开展秦岭、三江等造山带区域成矿环境、成矿流体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动力学、成矿系统时空结构与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对大型矿集区及矿田、矿床定位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造山带成矿学理论体系。
(2)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
①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物质结构
应用多学科结合研究的方法,建立华北克拉通、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带及中生代造山带、三江及青藏造山带的岩石圈组成结构模型。
②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深部过程及时空框架
集中探讨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燕山期以来岩石圈减薄机
2. 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计划。
在深入矿物成因结构研究基础上的新型岩矿材料及基于首饰设计计算机成形技术的宝玉石工艺研发,作为学科建设所带动新兴学科;负责材料物理化学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并获得成功,并为材料学博士点申报作准备。
(二)预期效益和成果
1. 学科建设:
按照“持续、务实、创新”的原则,本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以地球物质组成研究为基础,建设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国际方向,有基础、有创新,出人才、出成果的开放性综合性教学科研基地。鼓励支持新学科生长点建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对新的需求,增加材料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