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玉器鉴定
-
面议
北京玉器鉴定
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内蒙古东南部林西县和赤峰县英金河畔发现过红山文化遗存。
1951年,吕遵谔考古队对红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并使用了《红山文化》之名。
而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大型玉龙的发现、1984年辽西牛河梁遗址玉猪龙和马蹄形箍的发现,终于揭开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神秘面纱。
红山文化中典型的勾云型器
古代玉器的鉴定,除了掌握历史上各个时期玉器的地域范围,玉器的器型、类别等基本特点之外,还要多读一些考古的出土玉器报告和信息,选择度较高的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出版的正式的玉器图录。
并且经常到收藏有这一时期玉器的博物馆去观察实物,对出土玉器的形制,造型,纹饰,工艺等细部特征进行确认和熟记。
北京玉器鉴定中心
经过考古的遗址证明,在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仙人洞的遗址曾经挖掘出土,距今12,000年前的岫岩软玉砍斫器。
此外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及内蒙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查海到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以及进入早期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人所使用的玉器材质,绝大多数为岫岩闪玉石。
岫岩玉大的特点也属于闪石玉,硬度较高
这是红山玉器中鉴定的一个基本的指标,也是否定项,只要不是这些玉材,其他的一律都是低仿的,为什么说是低仿?因为近期仿制的产品,大多都是用原产地的岫岩料,只有不在辽宁的产地才会用其他材质的边角料做仿品,可是连基本材质都不对,原则上都不属于高仿的行列。
因此鉴别古代玉器认识及常用的材质是鉴定的基础课程,昨天群里还有人发一个红山文化是和田玉的笑话。
从这样的基础常识就可以看出,缺少文化知识的认知,在古玩行有多少钱也拦不住上当受骗,如果自己尤为不知,还来鼓吹炒作,蒙骗部分上当受骗的群众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三、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北京玉器鉴定
四、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保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在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八、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重要的是,美的艺术只有手法,没有方法,因而人亡技绝。今人仿制,往往有形无神。
新仿玉猪龙,市场上大量充斥,属于低端仿品 ↑
北京玉器鉴定
古玉辨伪四误区
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很多,而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代至汉代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常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被发现。下面再谈谈辨伪时易走入的误区,提醒大家注意。
战国龙凤纹玉璧 洛阳博物馆藏 ↑
一、造型辨伪误区
有些资料很强调从造型辨伪,其实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的造型不易仿制,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简而言之,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误区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对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复杂,《山海经》中记载关于玉的产地有200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也常伴有其他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故玉材不可作为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误区
在鉴定中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又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些人看来,古玉好像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作。不要忘记,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墓葬,经科学发掘的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间,它们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对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不能以“纹饰”作为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误区
很多人一眼望见特殊风格的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为“伪品”。其实,风格时代局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现在对于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熟。“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墓,我们只发掘了的几座。由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中,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玉器风格。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点也早被作伪者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