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粉彩瓷器鉴定
-
面议
到了唐代,坯体的装烧方法又有了改进,开始使用匣钵烧制的瓷器,如唐越窑青釉执壶的匣钵和唐越窑青釉碗的匣钵,这两件器物是2015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中发现的重要资料。唐 越窑青釉碗与匣钵至宋代,定窑创造了覆烧工艺,其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充分利用了窑炉的空间。受定窑影响,景德镇的青白瓷也大量应用覆烧工艺。
除了覆烧外,宋代汝窑裹足支烧的方法也很特,如故宫旧藏的宋汝窑天青釉盘,盘的型体古朴端庄,盘底撇足,裹足支烧,底部有五个细小芝麻状的支烧痕,撇足的弧度和底足施釉的厚度非常到位,充分表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制瓷技巧,是宋汝官窑瓷器的代表作。现代仿品比较多见,但有的仿品胎体过厚或撇足施釉过厚,支钉痕粗,没有汝窑撇足的弧度;也有的仿品胎体薄,撇足弧度较大,施釉又过薄,可见宋汝官窑圆器的底足工艺是很难仿制的。
清雍正 天蓝釉琮式环耳瓶
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旋痕”“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古瓷器底足鉴定之“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仿品磨损现象露出破阵
古瓷是已经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风化,在顺着太阳光线,用几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古瓷器表面的釉层,老瓷表面的磨损纵横交错,深浅粗细不一,而往往新瓷则无这一现象,很多作假者都是用砂纸摩擦,在线条、方向和力度方面几乎都一样。
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缺乏灵魂
古代瓷器上大多有绘画,仿假品大多笔力拘谨,且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摹,必然需要十分小心谨慎,所以所画出来的纹饰缺乏灵魂,拘谨生硬,令人感觉不自然,当然,历年历代都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造,由于这些人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其形似,但是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的艺术神韵,不能比拟。
仿品轮廓线条生硬
辨别古瓷真伪,观察瓷器的轮廓线条,也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制出来的,任何高手制造的时候在头脑中均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的限制,不能随意,缺乏自身的艺术创作,所以,在制作时不能随心所欲,只能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的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目前仿品都无法克服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