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乔木,高达20余米。树皮灰色或浅灰色,纵裂成浅沟状。小枝形,平展,当年生枝紫绿色,有灰色微柔毛,多年生枝淡褐色或浅灰色,无毛,有圆柱很稀疏的圆形或卵形皮孔;冬芽腋生,锥状,有4对卵形的鳞片,外面有短柔毛。叶互生,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椭圆形,长12-28厘米,宽6-12厘米,短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亮绿色,幼时脉上有短柔毛,其后无毛,下面淡绿色,疏生短柔毛,叶脉上更密,中脉在上面微下凹,在下面凸起,侧脉11-15对,在上面显著,在下面略凸起;叶柄长1.5-3厘米,上面扁平或略呈浅沟状,下面圆形,幼时有微柔毛,其后几无毛。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1.5-2厘米,常由2-9个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上部为雌花序,下部为雄花序,总花梗圆柱形,长4-6厘米,幼时有微柔毛,其后无毛。花杂性,同株;苞片3枚,三角状卵形,长2.5-3毫米,内外两面均有短柔毛;花萼杯状,5浅裂,裂片齿状,边缘睫毛状;花瓣5枚,淡绿色,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锐尖,长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早落;花盘显著,微裂;雄蕊10,外轮5枚较长,常长于花瓣,内轮5枚较短,花丝纤细,无毛,花药4室;子房在两性花中发育良好,下位,花柱无毛,长4毫米,通常分2枝。翅果矩圆形,长2-2.5厘米,具宿存的花盘,两侧具窄翅,幼时绿色,干燥后黄褐色,着生成近球形的头状果序。花期5-7月,果期9月。
生长习性
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边或溪边。
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和干燥,年平均温度13℃~17℃之间、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区生长。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在石灰岩风化的钙质土壤和板页岩形成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但在土壤肥力较差的粗沙土、石砾土、干燥瘠薄的薄层石质山地,都生长不良。萌芽率强,较耐水湿,在湿润的河滩沙地、河湖堤岸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渠道埂边生长都较旺盛。现引种栽培区域已扩大到北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及干热河谷地带。
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间苗、补苗可在5月份进行,间苗时应掌握去弱留强,去病留优的原则;间苗时保持株距10~15厘米,并且结合间苗同时进行补苗,做到苗全、苗旺,并及时浇透水1次。当小苗长出4片子叶时可进行叶面喷肥,可选用0.3%尿素,或喷0.3%的氮。磷、钾复合肥1~3次。进入6月下旬可追施尿素、二铵或复合肥,每1/15公顷用量10千克,并及时浇透水,除掉杂草。
喜树(学名:Camptothecaacuminata Decne.),别名旱莲、旱莲木、水栗、水桐树、天梓树、旱莲子、千丈树、野芭蕉、水漠子等等,属于蓝果树科(珙桐科)、喜树属落叶高大乔木,为我国特有的单属单种植物。喜树高可达20余米;树皮灰色或浅灰色,纵裂成浅沟状;小枝圆株形,平展,当年生枝紫绿色,有灰色微柔毛,多年生枝淡褐色或浅灰色,无毛,有圆柱很稀疏的圆形或卵形皮孔;冬芽腋生,锥状,有4对卵形的鳞片,外面有短柔毛;叶互生,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椭圆形;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1.5-2厘米,常由2-9个头状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上部为雌花序,下部为雄花序,总花梗圆柱形;花杂性,同株;苞片3枚,三角状卵形,花萼杯状;花瓣5枚,淡绿色,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翅果矩圆形,具宿存的花盘,两侧具窄翅,幼时绿色,干燥后黄褐色,着生成近球形的头状果序,种子1枚。花期5-7月,果期9月。
喜树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在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和江西东南部均较常见,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边或溪边。
喜树(学名:Camptothecaacuminata Decne.),别名旱莲、旱莲木、水栗、水桐树、天梓树、旱莲子、千丈树、野芭蕉、水漠子等等,属于蓝果树科(珙桐科)、喜树属落叶高大乔木,为我国特有的单属单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