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公分旱柳批发,货源充足
-
¥80.00
据《靖边县志》载:清嘉庆末年,知县苑馥桂通过自捐俸银,劝喻乡间富户捐款等形式,购回以旱柳为主的树苗10万余株,清明前后分发县内居民栽植,成活率颇高。后来人们通过自繁自栽的方法,栽植旱柳等树木蔚然成风。同治年间,靖边的生态环境又遭到一次大的破坏。光绪22年知县丁钖奎到任后,鼓励民众广栽树木,搞好管护,亲自撰写了《劝民种树俚语》,到处张贴宣讲,使人们种树的热情更加高涨。1942年,惠中权任靖边县委,为了粉碎当局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曾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旱柳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提出了“多栽一棵树,多养一只羊”的口号,使靖边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的表扬,并在陕甘宁边区推广了靖边经验。其间,还涌现出以白云瑞为代表的一大批植树英雄,作家吴伯箫以《火焰山上种树》为题,报道了白云瑞的事迹,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
清代以前,靖边长期处于边塞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与西夏在这里对峙驻防,时常有战争发生,民不聊生,田少树木。到了明朝初期,为了防止蒙元残余势力扰袭击,延绥巡抚余子俊筑长城穿境而过,大量耗费地块民力,出现了人烟、田园荒芜的局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住户,在自己的地块里栽植一些旱柳等,以供生产生活之需。除了像神树涧那样的个别地方,绝大部分地区只有自生自长的零星树木,植被破坏非常严重。加之毛乌素的流沙不断推移入侵,每年风沙肆虐,干旱连绵,几乎成了不毛之地,到处是“狂风阵起不辨昏和昼”的景象,直到1949年,靖边境内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5%。因此,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都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由于旱柳非常适合当地栽植,而且成材快,枝叶又是羊子的好饲草,所以就成了树种。
靖边种植旱柳始于何时,因无文字记述已不可追溯,但从地名可以看出端倪:境内东有柳湾,南有柳沟,西有柳桂湾,北有柳树湾,而且都是行政村。红墩界镇彭家洼村,人称神树涧,也能为旱柳在靖边的栽植史作证。明代前,此地是一个大湖泊,后来湖泊干涸,淤积成涧,四周开始居住人家,旱柳也随之。现在进入神树涧,旱柳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或整齐排列,或单株立,或三五成群,或连成方阵,这样的古旱柳就有139株,其中20株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它们都有几的生长史,木质枯朽,树皮裂开,有的分成几片倒向四方,中间空似小亭;有的一分为二,一树变两树,如兄弟分居;有的两树相隔三五米,枝条相互靠近,由邻居结为连理;有的主干傲然挺立,身上却另生一枝伸出两三米远,又一头扎入地里生出新的根系,宛若相连。总之,每株都各有特色,风姿绰约,是靖边旱柳的活化石。俗语说“人活脸,树活皮”,一点不假,旱柳的活力全在皮上,虽屡遭电击雷打或人为破坏,但仍根深皮在,枝繁叶茂。2015年列入靖边县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据传奇小说《开河记》说: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炀帝准奏,于是便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大量栽植柳树。隋炀帝亲自示范,并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也叫杨柳了。那么靖边栽植的旱柳,祖籍是否在大运河两岸,这已经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我国历代咏柳的诗词数量之多,很难计算,从《诗经》开始,经唐诗宋词,到当今社会,许多关于柳树的佳句名篇,灿若星辰,传诵不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画家以柳树作画并传之于世,靖边乡土画家高朗宇、侯贵强等人多年来以旱柳为素材,自成画风。
【旱柳生长习性】 旱柳是一种北方常见的落叶类乔木,它们既可以在干旱少雨的贫瘠土壤中生长,也可以在长期有水的江湖两旁生存,既能在北方的冬季室外安然越冬,又可以在南方夏季湿热环境下茁壮成长。旱柳是非常耐寒的,耐寒的低温度会达到零下50度左右,因为旱柳可以在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一带存活。
【旱柳繁殖方式】 旱柳的繁殖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种就是大量繁殖小苗的扦插繁殖,也是保定硕博园林用来培育大量小苗的方法。第二种就是播种繁殖,但是因为旱柳种子保存起来非常麻烦,保存不当的种子易失去发芽能力,因此这种繁殖方式逐渐的被淘汰,都选择了更简单更容易成活的扦插繁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