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高三学生心理疏导
-
¥600.00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焦虑不安,莫非遇到了的心理矛盾?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做了一些分析和推理。
为什么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什么会对光线如此敏感?
结论是:类似这样的孩子有抑郁和焦虑倾向,伴随严重的强迫思维。
其异常表现,是因长期压抑内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虽然在别人眼里,他无忧无虑,但对一个懂事的孩子,稍有一点挫折,就会多愁善感。
事实上,前面有不堪重负的学业压力,后面又有父母期待的眼神。看着父母含辛茹苦,这个懂事的孩子,怎不心疼!怎不想用好成绩回报他们?
可自己无能为力,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因此陷入了严重的自责和精神内耗,使其无法集中注意投入学习。
当孩子提出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找到的心理老师进行疏导。
说明他已经面临着不堪重负的压力,但他还是没有选择回家,因为不忍心看到父母失望和痛苦,只能用理性继续压抑自己的本心。
这必然让问题更严重。越压制,负面情绪越爆满,导致神经高度敏感。这种情况,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吗?
或暂时请几天假,回到自己家,才是好的自我保护。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重度抑郁症?
知友:抑郁症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重度抑郁症呢?有没有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其他方法帮助患者朋友康复?
站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抑郁症的轻重,就看抑郁症的症状轻重。比如情绪化或者躯体化严不严重?心里冲突的时间、折腾的程度、心理痛苦有多久?症状是否泛化?社会功能障碍严不严重?
根据许又新教授的观点,可以从“时间、是否泛化、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对抑郁症轻重进行划分——轻度、中度、重度。
中国本土心理学不一样,不是根据抑郁症的症状轻重或症状的多少,而是根据思想偏执的程度——与常态思想偏离的角度和长度的大小进行划分。至于抑郁的时间多久,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不是根据这个来评估,而是根据来访者的思想偏执和态度来诊断。
一个人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态度,不管其心里痛苦了多久、多厉害,哪怕痛苦得自伤自杀,也不管其社会功能损伤多大,哪怕是已经躺平,我们也不能说其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一种抑郁情绪而已。
因为抑郁症和抑郁情绪迥然不同,就在心理有无冲突(详见笔者的同类文章)。
既然如此,抑郁症还有轻重之分吗?
没有,抑郁症只有思想偏执程度。
然而,人的思想偏执程度,跟海水一样不可斗量,因为它不是客观,而是当事者自己无法感受的主观东西。
由于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状,客观真实,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也让人信以为真,认为科学。
西方心理学跟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念完全不一样。中国本土心理学主讲生病的人,讲人的思想,讲整体观念;而西方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病,讲病的具体症状。
对抑郁症的认知、定义不同,治疗的理念和效果就完全不同。
西方心理学,总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症状性治疗轮回中,让无数患者被牵着鼻子瞎转悠,永无出头之日。
我自己曾经学习运用传统文化,从严重抑郁症走了出来,而且帮助了不少人,让他们恢复健康,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变成正常人。
朝闻道夕可死,只要一朝解放思想,阴霾只会散尽。观念改变了,思想转变后,人很快就会振作起来。
虽然躯体化症状看起来是客观的,但是它却不能通过B超、CT等医学手段测量,只能根据患者的感受进行陈述。因此,抑郁症的所谓躯体化并非器质性症状,实际上只是神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