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定做马尾松苗服务,马尾松袋苗
-
¥0.35
马尾松桩头运回后,有条件的应尽量地栽一年以上,没有地栽条件的,可用木箱或陶质大盘养坯,所用土壤可用河沙、煤灰和黄壤土混合,既能松疏透水而又保湿,也可用其他松疏素土,忌粘性碱性。马尾松桩头养坯起码一年,养坯期间除确因逼芽需要外,不要随意剪除枝叶、摘除芽头,更不要挖土观察根部生长情况和贸然施肥。
马尾松林是中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主要类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干扰所致,退化的特征表现在物种多样丧失、蓄持水分功能差、调节小气候效能低、地力衰退严重、群落结构不稳定和病虫危害严重。马尾松林的阔叶化改造,有利于这一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鉴于中国国情,恢复的目标拟定位在以生态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马尾松林改造成以阔叶树种为主要种群的阔松混交林。
风景林模式
按照浙江省特用林建设质量等级标准,上层树种适宜种植白玉兰、紫玉兰、山杜英、桂花、三角枫、香樟等树种,采用3m×3m规格,每公顷不少于1600株,马尾松用6m×6m规格保留每公顷450株以下。同时通过封育留养中层灌木丛如:杜鹃、乌饭、檵木、胡枝子、紫薇、紫藤等,森林植被盖度达到0.6~0.7;林分树种较多,布局协调的二类标准。
因此混交林的后成功还要考虑成熟林分群落结构的合理配置。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合适的组合与混交方式仍然是今后改变马尾松纯林生态环境恶化及生态系统脆弱,提高地力与林分生产力的有价值的一种途径(徐英宝等,1993a)。许绍远等(1993)根据浙江省淳安县龙川林场自1959年开始封山、1970年进行定向改造形成的混交林调查表明,占据林冠上层的是高大马尾松,平均高度15m以上,林冠的亚层是浓密的常绿阔叶树种如青冈、木荷和苦槠等,形成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蓄积量169.388-198.805m3/hm2,比对照的常绿阔叶林高30.7-53.4%。这种混交林的结构不仅产量高,而且物种丰富,结构冗余,抗干扰能力强,群落相对稳定,生态效益好,是马尾松林退化生态系统改造目标的较理想的、阔松混交林分的群落结构,也是从天然混交林中寻求比较合适的马尾松林阔叶化改造的目标林分。
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芒萁等蕨类植物占优势而构成的马尾松与芒萁复层林类型,拟采取补植枫香、蓝果树、木荷、小果冬青(Ilexmicrococc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山杜英(Elaeocarpussylvestris)等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进行阔叶化改造。
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连蕊茶、隔药柃、山矾等常绿灌木树种占优势的马尾松/连蕊茶、马尾松/隔药柃、马尾松/山矾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这些幼树,清除部分伴生在灌木层中山莓、短柄枹、野漆树等种群,增加林地目的树种的生长空间;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拟采取补植措施。
对于乔木层是以马尾松为单一种群、林下以白栎、短柄枹、枫香、盐肤木、野漆树等落叶阔叶树种的幼树占优势的马尾松/白栎、马尾松/短柄枹、马尾松/枫香、马尾松/盐肤木、马尾松/野漆树等复层林类型,如果林下尚存有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则应积极保留和培育,并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枹等下木及伴生的山莓、复盆子、檵木等灌木;如果林下缺乏木荷、青冈、苦槠、甜槠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树或萌生植株,拟在适当清理部分盐肤木、野漆树、白栎、短柄枹等下木及伴生的山莓、复盆子、檵木等灌木基础上,以增加林地空间,并采取补植木荷、枫香、苦槠、甜槠等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