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明清玉器报价
-
面议
复苏期
清玉后又开始复苏。和田玉虽顿减,却以岫岩玉代之,琢玉多面向民间。内廷玉作仅有工匠一人,形同虚设。帝后用玉均交苏州织造玉作琢治,或命粤海关采办,贡进内廷。北京的玉肆在几次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摧残,更有所发展,已成为全国大的玉器产地。光绪二十年(1894) 慈禧六十寿辰时大学士福锟等人进贡的“玉石仙台”,代表了此时北京玉器简朴浑厚的艺术特色。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近几十年来,西安出土与征集了相当丰富的明代玉器,为研究明代社会、了解明代玉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的玉有和田玉、南阳玉、岫岩玉、蓝田玉,还有玛瑙、水晶等等,其中和田玉具代表性,数量也较丰富。品种有佩饰品、艺术晶、实用品、复古品及少量的礼器。造型和纹饰有人物、飞禽、走兽、昆虫、花卉、山水、楼阁等等,主要是民俗体裁,寓意吉祥。例如雕刻一大一小双龙为“苍龙教子”,三只羊为“三阳开泰”,鱼为“年年有余”等等。早在宋代,我国文物收藏之风就已萌发,金石之学兴起,仿古品随之大量涌现,史有“唐创新,宋摹古”之说。到了明代尚古风气仍在流行,集古玉与鉴赏古玉为时尚,盛行仿制古玉。
中国明、清玉器渐趋脱离五代、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
质地鉴定
玉的涵义差别很大。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软玉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如岫岩玉、南阳玉、青田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质量不一,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有名,同时还有陕西产的“蓝田玉”等。硬玉则专指翡翠,属辉石类,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直至清初才有发现。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岫岩玉属蛇纹石族,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硬度较软玉低,质也较差,但用量相当大。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南阳玉产于河南省,硬度较高,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优劣不一。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洁净度、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
纹饰的鉴定
纹饰的种类和演变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体现了作品的时代风格。因此,对纹饰特征的区分和判断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兽面纹、龙纹、鸟纹、弦纹为多见;商周玉器以兽面纹、夔龙纹、夔凤纹、云雷纹、蟠螭纹居多;春秋战国时期谷纹、蒲纹、蚕纹、花纹、鸟纹、龙纹、蟠螭纹为常见;汉时玉器的纹饰以勾云纹为主,同时还有谷纹、蚕纹、蟠螭纹等;唐宋以后,纹饰更加趋于自然,取材广泛,花卉、虫鸟皆可雕琢,形态也更加逼真;明代纹饰中龙纹、松竹梅和缠枝花卉纹、山水人物纹及刻字、刻款的情况日益增多;清时仿古纹饰十分盛行,各种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同时出现了御制诗和各式铭文雕刻。历代玉器中龙形为主的图案屡见不鲜,但龙形的变化很大。鉴定家们从龙首、龙角、龙眼、龙眉、龙须、龙足、龙尾等许多细微部位将不同时期的龙做了对比,以此作为龙形纹饰器物年代和真伪鉴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