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大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汉代玉石器篇雅昌拍卖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汉代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玉器材料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在故宫珍藏有汉代古玉33件,介绍其中的一些。

玉夔凤纹樽,汉,高12.3cn,口径6.9cm,足径6.8cm

樽白玉质,有褐色沁斑。此樽有盖,盖面隆起,中心凸雕一花瓣形纽,纽周凸雕3个鸟形伴纽;器身表面有带状夔凤纹和谷纹,间刻小勾云纹;一侧有环形柄,形成简单云形出廓,上饰一兽面纹。底有3个蹄形足。

此器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系仿青铜尊而作。早先它曾被认为是盛化妆品的奁。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两件器物上铸铭文“温酒樽”,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造”(公元前26年)字样,其器型与此玉器极似,故此玉器被更名为樽。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东汉,通高18.6cm,外径12.5cm,孔径2.6cm,厚0.5cm

玉璧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长乐号镌宫,炎刘气蔚虹。

如宜子孙式,可匹夏商周。

传著妒必有,鴙平恨莫穷。

郅传禁中语,曰勇异当熊。

末镌“古香”、“太璞”二印。

汉代玉璧的纹饰、造型和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工艺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

玉卧羊形砚滴,汉,长7cm,高5.6cm,口径1.6cm。清宫旧藏

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

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

玉卧羊,汉,高3.1cm,长5cm,宽2.2cm。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

玉螭凤纹韘,汉,宽6.5cm,高7.8cm。清宫旧藏



玉为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玉夔纹韘形佩,汉,长12.3cm,宽3.6cm。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片状,弧形,较璜的弧度小,上部有尖锋,其外饰有透雕的夔纹。此器应系东汉玉韘的代表作品,中部的孔径很小,其外的透雕装饰是从夔凤图案演化而成的非动物形图案。

目前已知的早期玉韘为商代作品,其形呈筒状,外饰兽面纹,且有一道横向的凹槽。作品具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战国时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这时还出现了环片状作品。西汉时期,玉韘发展为透雕片状,花纹图案日趋复杂,其上多有动物形装饰。东汉时,又演变出透雕长条形韘形佩。

青白玉,汉,长13.5cm,高8.5cm。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此件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

玉龙螭纹洗,汉,长16.8cm,宽14cm,高2.8cm。清宫旧藏

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汉,高5.4cm,宽4.7cm,厚0.7cm。清宫旧藏

珌(音必)白玉质,玉质温润,玉中有黄色沁斑。器身三面围外框,框边缘呈凹凸状,并阴刻“二”字纹。框内两面镂雕螭虎纹,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内凹,浅浮雕。螭虎圆眼,大鼻,扭身上卷,绞丝形尾。两面螭纹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贯穿孔,从形状看,似玉具剑剑鞘所饰之剑珌。

古代多用玉装饰铜剑或铁剑,称为玉具剑。目前发现早的玉具剑饰出现于西周,发展到战国汉代逐渐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套完整的玉具剑一般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音卫)和玉剑珌四种。剑首与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饰,由于体形相对较小,不易把玩,传世较少。剑璏和剑珌为附于剑鞘上之物,体形相对较大,可佩饰把玩,后世多仿,传世也较多。

玉螭纹韘形佩,汉,高6cm,宽5.2cm,厚0.5cm

玉为青色。大致呈片状,中间有一孔,孔外周镂雕螭纹。这种造型的佩中间酷似鸡心形,故亦称鸡心佩,是从古人射箭时保护手指的韘形器演化而来。古人配韘表示其有高超的射杀技能及处理事务的决策能力。

韘形佩盛行于汉代,宋代开始出现大量的仿制品。在宋、元时期的著录中将其称为“螭玦”,并称有多种式样。《诗经•卫风》也有“艽兰之叶,童子配韘”之句。

白玉珠串,汉,全长47cm

玉为白色,均有沁色。由108粒圆形珠串成。串珠自隋唐时大量流行,成为佛教七众的重要随身物品,是佛教徒用来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串珠108颗者为常见。

此串珠所用玉珠是汉代遗物,清代时重新串连成器。

青玉兽面纹剑格,汉,高4.4cm,宽6.8cm,厚2.4cm

玉为青色,局部有褐色。器形中间厚,两端薄,两侧面为菱形,中部一椭圆形穿孔。两面采用剔地阳雕技法饰兽面纹及勾云纹。

这种玉剑格在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使用时将其套在剑锋与剑柄之间的位置,用于挡隔

联系我们

· 联系人:李经理

· 电话:13049387338(中国区负责人经理)

· 微博:香港拍卖行有限公司总部

· 地址:中国办事处宝安区海天路前海时代A座1905室

下一条:成都TP321高压不锈钢管230x45GB/T14976-2012单价
尊颐国际拍卖(深圳)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藏—汉代玉石器篇雅昌拍卖”详细介绍
尊颐国际拍卖(深圳)有限公司
主营:砚 金铜造像 机制币,景德镇窑 山水 缅甸玉,古玩征集,精品拍卖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瓷器拍卖信息

拨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