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附近寺庙规划设计施工团队
-
¥88.00
寺院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土地审批的问题,有两种基本的设计方法,种为写实法,就是完全按照现有的地形进行设计,这样的有点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失去了对于整体性建筑优化大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布局设计。第二种为综合法,也就是综合实际地形,进行适当的扩展,使其在空间上更加广阔,具体选择哪种设计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不同时期的寺庙规划设计布局也不定相同,隋唐时,寺庙对称布置,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为全寺中心。佛塔退居后面或一侧或建双塔,在大殿或寺门之前。宋代又增戒坛。佛寺建筑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明、清时,对称中轴线,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塔以少见道教建筑特点:以宫观院命名,不以寺称;所奉神像蓄发长须,穿中式衣袍;不以塔为膜拜对象;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规划设计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萨护法神像的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大悲坛)、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或毗卢阁,供祖师的祖师殿、影堂、罗汉堂,供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斋堂、僧寮、客寮、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明代以来,常见的“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形成集信众礼拜游观场所、僧俗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更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盛时集僧达十三万人之多。藏传寺庙规划设计中还多设有僧伽教育、印经造像、医疗等机构。
佛寺是神圣且庄严的,从佛法进入中国以来,僧人聚集修行的地方便是寺院。在中国佛寺的建筑中,是寺院建筑的主体。其中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而堂是则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天王殿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因为中国的禅宗本不供弥勒佛,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所以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寺院里。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
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鼓楼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