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钧窑窑变釉
-
面议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钧瓷始于东汉,兴于宋朝,凭借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神奇窑变居于中国“五大名瓷”,素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的美誉。钧瓷历经千年而不衰,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
钧窑瓷器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穷的神奇。红中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青者若蓝天,白者胜美玉,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
千钧万变,意境无穷 ”、“钧瓷无对,窑变”,钧窑特的窑变色彩让每一件成品都成为世间的传世珍品。
不同于其它瓷器的民官两用,钧瓷一直是作为君王之瓷,定量进贡给皇宫。由于宋徽宗的喜爱,钧瓷虽始于东汉,却在宋代才达到技艺的高水平。宋徽宗设立了应奉局,在钧瓷之都禹州城内设置官窑,差人在全国各地选出了宋代的能工巧匠为服务,可见宋徽宗在艺术上追求的态度。不仅如此,宋徽宗将钧瓷封为“神钧宝瓶”,每年钦定生产36件,只许拥有,次品全部砸碎深埋。
自宋徽宗以后,钧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无一例外的选择将钧瓷作为君王之器物。钧瓷生产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而且还会有烧不成的现象,因此也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难怪钧窑有“只能所有,不许民间收藏”之说了。
七十二道工序分别是:
1.加工工序(8道):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
2.造型工序(2道):设计→造型(碹模子儿、雕塑)
3.制模工序(9道):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
4.成形工序(29道):注浆成形(12道)→拉坯成形(8道)→印坯成形(9道)
5.素烧工序(7道):验坯→支棚板→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6.上釉工序(8道):检素胎→上水→量浓度→捞釉→上釉→干燥→刷釉→清足
7.釉烧工序(8道):支棚板→清棚板→洒砂→装窑→入窑→烧窑→冷却→开窑
8.检验工序(1道): 开片
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配合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