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寺院规划设计电话
-
¥88.00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法堂:
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讲堂:
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大。
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上部为出檐。檐子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