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洲定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决策用,可研报告
-
面议
四是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围绕重大突发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农业农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3060”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科研攻关,布局建设P3、P4实验室,实施科技支撑种业振兴行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增强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
五是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大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先实现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规划》出台后,以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为主要特征的粤港澳高水平协同协调发展机制将得到加强。
按照《规划》,一方面,广东将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三地将合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另一方面,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在横琴,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在前海,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人才基地,推动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开放融合是粤港澳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特征。目前,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规划》提出,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
关键词:服务美好生活
科技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
面对肺炎,从核酸检测到接种,人们感受到科技在助力阻击、保障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规划》以专章对“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在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进入“十四五”,健康湾区建设为广东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一是能源保障更加有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标准煤以上,省内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38亿千瓦,西电东送大送电能力达4500万千瓦(送端),天然气供应能力达800亿立方米/年。
二是能源结构更加优化。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天然气消费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提高至4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8%左右。
三是能源利用更有效率。单位GDP能耗下降14%,火电供电煤耗和电网综合网损率进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并与当前中等发达国家基本相当。
四是能源改革更加深入。促进“X+1+X”天然气市场体系构建,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逐步构建完善“中长期+现货”电力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
五是能源创新更。能源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装备制造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技术合作取得新突破,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六是能源产业发展更加集聚。大力发展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差异化布局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7300亿元,形成国内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产业绿色提质行动。
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
1.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衔接,引导各地区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产业项目。深入实施制造业发展“六大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打造以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光通信和太赫兹、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2.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制定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目录及配套支持政策,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负碳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珠三角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和企业。加快发展核能、海上风电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制定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大湾区氢能产业高地。发挥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先发优势,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布局。
3.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规划和政策,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尚未饱和的要对标国际水平提高准入门槛。深入挖潜存量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到2030年,钢铁、水泥、炼油、乙烯等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