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佛像厂家
-
面议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
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
在阿育王时代(公元七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这一时期遗留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这一时期佛造像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身材粗壮,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与后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此时的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