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珠山八友瓷器作品如何鉴定真假
-
面议
徐仲南(1872-1952年),青年时画人物,中年习山水,晚年专攻竹石。绘竹苍劲挺拔,枝干遒劲有力,错落有致,竹叶聚散得体,萧疏纵逸。颇有劲节凌云之气韵,竹下多见溪边奇石,与竹浑然一体。常见用印有“之印”、“仲南”、“徐印”等。
邓碧珊(1874-1930年),擅画粉彩鱼藻,有水墨画意。游鱼水藻以艳黑勾描,水藻丛丛相交有序,用绿色晕染,从内到外,绿色由浓到淡,游鱼生动自然,柔中有刚,刚中见柔。从背到腹,色彩由浓到淡过度自然。多见数鱼同池,自由自在游而不散。常用印有“邓氏”、“碧珊”、“小溪钓徒”、“之印”、“邓碧珊画”等。
田鹤仙(1894-1952年),早年学绘山水,晚年专攻梅花。喜用斜线构图,偏锋用笔双勾树干,梅朵双勾着色,花型正、侧、仰、背、朝向生动。常用印有“古石”、“鹤仙”、“田印”等。
综上所述,“珠山八友”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艺人,就在于他们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书卷气。在陶瓷绘画上构成诗、书、画、印的东方文化的特质。几乎所有的“珠山八友”成员,对中国陶瓷都有特殊的贡献。王琦的“西法头子”在光影效果上就是。王大凡发明的“落地粉彩”技法,使粉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邓碧珊的“九宫格”画瓷像肖像,不仅准确,而且提高了画家的效率。何许人的雪景山水,在何许人之前中国陶瓷还没有雪景山水。徐仲南“乱而不乱,齐而不齐”的徐氏画竹法。田鹤仙“远处梅枝梅干虚谈,近处梅枝梅干浓重”的“虚实画梅衬托法”。刘雨岑的“水落碧桃花”。程意亭的没骨与勾勒,以写意开局,以工笔收场,对后代中国粉彩艺术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珠山“八友”其实实为10人。成员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再加上徐仲南、田鹤仙。“珠山八友”指一个群体,而不是确数。他们也不全是江西人,其中王大凡、何许人、刘雨岑3人都是安徽人。这其中年龄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比年龄小的刘雨岑年长32岁(刘雨岑生于1904年)。珠山八友虽为一个群体,但各人艺术风格迥异、特色鲜明。譬如:
1、王琦瓷绘人物,汲取了黄慎的写意手法,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获得颇为奇妙的效果;
2、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人;
3、邓碧珊是个在瓷板上描绘人物肖像的瓷画家;
4、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山水,同样出现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给景德镇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机;
5、刘雨岑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创“水点”技法,在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上产生了的影响,这种技术后来运用于烧制毛瓷,被誉为当代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