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汪野亭瓷板画哪里可以鉴定
-
面议
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藏。汪野亭从艺勤奋求进,博采众长以拓宽思路。对历代名作必细读深思,赏其风格,悟其意境,师其内涵。他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 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丽厚实,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地处赣东北浮梁山区的景德镇及其邻近的祁门、婺源、黄山、乐平的名山古刹,无不留下汪野亭的足迹。他师山师水,集天然意境,构思作画。
二是汪氏画山石多用折带皴,用线如折弯的带子,横折层叠构成水边岩石的特有结构,并且渗入斧劈皴的擦笔技巧,主次分明,皴、擦、点、染,形质俱佳,深浓浅淡,湿润华滋,具备石质的重量感。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
“通景山水”自问世至今,已跨越近一个世纪,在景德镇一直为同仁们所沿用。 汪野亭粉彩工艺的成就,还表现于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艺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一般用“艳墨”作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可工细、可奔放、可纯以线描、可多种皴法并用、可染擦浓淡,随心所欲。烧成后,乃见一层淡雅的紫色保护着画面,使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汪野亭的粉彩工艺变革,丰富了景德镇粉彩山水的时代风格。日寇入侵中国的年月里,景德镇的瓷业日益萧条。无奈于生计,汪野亭只有放下瓷画笔拿起纸画笔,卖画湖口。岂料其改弦易辙日夜兼作,却造就其雨景、雪景山水之功底。他画的雪景笔筒意深,雨景水墨淋漓,气势宏大。纸画面世后,登门求画者不断,在乐平、景德镇、南昌、上海等地流传甚广
“八友”中人,各具所长,无不有着鲜明到的艺术个性,正如汪野亭,就以其超凡脱俗的山水瓷绘艺术在“八友”中树一帜,古今。其以古为宗、以文入境,将传统国画山水的文人神韵融入到了瓷绘艺术之中,了瓷绘山水全新的艺术境界。其瓷绘作品构图意境深远,设色淡雅清幽自成一家,既不同于古彩的单调、艳俗,又比浅绛彩更富于表现力,以景传情,尽显文人风骨。
汪野亭喜交文化人、贫困者、僧人、道人,“月圆会”内八友自不必说,瓷艺圈内与汪野亭常来常往的,有吴霭生、王步、汪大沧、时幻影、陈香生、余灶昌等挚友。上层社会中爱好艺术的文人雅士,也常来赏瓷论画。杜重远先生在江西瓷业公司任职期间,来景德镇筹办“民众教育馆”,常邀请汪野亭商讨有关事宜。杜先生居官不傲,举止有度,为汪野亭所敬佩,相互尊重遂成知己。出入汪氏画室的,也不乏为谋取而来的权贵者,汪野亭深知来意,不亢不卑,泰然处之。某专员五次求画未果,其警卫拔枪相逼,专员按住手枪并训斥手下休对先生无礼。汪野亭见此双簧戏法,促其开枪,专员扫兴而去。 汪野亭既缅怀祖父刻苦抚育之恩,又禀承祖父克己助人的品德。卖菜为生的乐平同乡王荣初,涉嫌地下党被当局逮捕,汪野亭以身家性命将他保释;到景德镇谋生的乐平人境遇困难他都尽力相助;街坊或亲朋间发生纠纷,必请汪野亭主持公道调解,他不偏不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心悦诚服,而赴茶馆调解的茶资,结账者乃汪野亭。他为人和气、本分、肯帮忙, 已为众所周知。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风格各异,特点。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采用“洋彩”画瓷,并逐渐摸索粉彩色料的调配以及使用方法,了用线细密,具浅绛彩风格的早期粉彩山水画;中期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洒脱;晚年作品用线粗犷,色彩明快,极显苍古与奔放之势。日前仿汪野亭作品,以其中晚期风格为多,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汪氏山水画构图,以通景法为多。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而模仿品是在依形布局上僵硬。因为通景画法的布局,要根据器型转折面的变化而变化,主景与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讲究,模仿者在认识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汪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