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蛋收购价格
-
面议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宋汝窑天青椭圆无纹水仙盆
与瓜果的生熟状况正好相反,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熟悉了瓷器的生熟感,也就基本把握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烧成温度的主要特征,当生者熟或当熟者生自然都不对了。
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宋官窑贯耳穿带瓶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为粗糙;
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宋定窑绿釉印花荷花蝴蝶纹碗
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标准。
成窑瓷器,洁白色地明净平和,釉面质感细腻如脂,触觉美感无可比拟,当属至上唯 一之景德镇。相较宣窑釉面之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成化青花器可能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为臻美的青花器。能于手中把玩成化佳器,成为赏心乐事。
如果说成化斗彩是中国陶瓷史上著 名的瓷器品种,那么论及工艺技术与艺术成就,成化青花也不相伯仲,甚至更为出色。而成化青花的清丽淡雅、烂漫天真,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化青花瓷是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烧制,成化青花瓷是汉族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
类是以某些瓷器的制作缺陷,及表面脏旧破损痕迹作为依据的鉴定方法。
如以被鉴定的瓷器是否塌底、有无缩釉点、气泡状况、釉面有无“火光”、有无磨口脱彩、有无冲口鸡爪纹等等。这类鉴定方法的优点是瓷器初学者学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有一段时间的观察积累就可以初步掌握。比较适合对清中期以来的民窑中低档瓷器的辨别,尤其适合对其中民间日用瓷器的辨认。其缺点是容易造成一种思维上的固定模式,即对于凡不具备上述某些特征的瓷器都易产生排斥性思维,并往往将它们误解为“”、“做旧”、“仿的”、“赝品”。从而使瓷器爱好者鉴赏瓷器的范围长期局限在清末民初低挡民窑瓷器的范围之内,致使其眼力永远难以得到提高。如果仅会采用这类方法鉴定瓷器的人因某种原因当了“”之后,还会使这类鉴定方法在社会上扩大化,对整个社会瓷器收藏理念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现代一般的家庭式仿古瓷器作坊对上述的清代以来的民窑瓷器制作缺陷,脏旧破损痕迹的模仿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仅以这些比较容易模仿的制瓷缺陷和使用痕迹为依据搞瓷器鉴定,也极易刺激古瓷造假的泛滥,从而加剧了全社会对真正古瓷器的辨识难度。
比较适合鉴定具有经“精”,“新”特点的瓷器,有些明清官窑瓷器和部分民窑瓷器虽然也有较长的年代,但由于历代密藏很少被使用陈设,或长期埋藏在保存条件良好的墓中,至今确实完好如初。古瓷器一般较不易找到同类参照比较之器物,所以采用前面所述的类和第二类鉴定方法确实难度较大。但如果采用第三类鉴定方法就比较容易找到相对可靠的依据。因为古代工匠技艺是在长期的专心工作中自然磨练出来的,是在封建高压和生存的竞争中积累出来的。非现代急功近利的仿古谋财者一蹴而就所能达到。通过详细比较上述6方面的古今艺术特点上的区别,还是能够显现出古代瓷器和现代近做相类瓷器之间的区别的,从而达到鉴定瓷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