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任性自私青少年教育学校联系方式
-
面议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应尽量给予表扬。 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 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从而可能误入歧途,甚至跌进犯罪的深渊。 误区二 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不见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怎样想,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小军的叛逆心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自从和父母关系僵化后,他的成绩不断下降,性格变得孤僻,又易暴怒,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融洽。 社会上的谴责和父母的不理解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狭隘,他会觉得找不到能倾诉的人,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自己永远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叛逆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青春之路。只要周边的人多点关心,多加引导。孩子会很快走出叛逆,做个人人想象中的好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