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市场价收购古钱币-联系我可随时比价参考
-
¥1.00
道光到咸丰年间,有的地方使用一些“土法炼钢”模式,以手工打制或者半机制的方法制作了一些银元,但因各种缘由没有推广开来。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看见市面上全是外国银币,奏请自铸银元,用以抵制。长期使用,除了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外,在贸易中使用银锭也容易吃亏。因为外国银币含银多为九成上下,同重量的清代银锭含银量往往更高。经过多次修改,广东造的七钱二分银元终成为中国正式的新银元。这种有着蟠龙纹和中英满三种文字的银元被称为龙洋,在当时被各省纷纷仿铸。龙洋除了一元的主币,还有五角、两角、一角这样的小面值辅币。各省督抚把铸币看成一种财源,往往采取会导致银元本身贬值的模式,往银元里掺入更多的铜,导致当时五枚两角的辅币不一定能换一枚一元主币。民国时期,银元品种变得更加复杂,含银量不足的情况也愈加严重。当时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动不动就自己发行货币,质量上偷工减料是很常见的事。而大家熟悉的“袁大头”,在这个时期依靠用料实诚,成为中国老银元的代表。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后,开始着手整顿币制,发行全国统一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颁布了《国币条例》,规定“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等。同年,袁像银元正式开铸流通。因为有法令规定含银量,这种银元的购买力十分坚挺,在流通中获得广泛认可。
说到铸造量,那可真是不得了。单是民国三年这一年,就造了超过3.7亿枚袁大头银元。这么多银元,当时肯定到处都是。不过,这袁大头可不是只有一个样子,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像是签字版、苏维埃版、甘肃版等等。每个版本的发行量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那些发行量少的版本,现在就显得特别珍贵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袁大头银元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战争啊、政策变化啊,慢慢就不见了,或者被毁掉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新货币和经济,很多旧币都被回收熔炼了。这样一来,能留下来的袁大头银元就少了很多。现在呢,收藏市场越来越热,很多人开始对袁大头感兴趣。不少人都把自己手里的袁大头拿出来卖,也有很多人想买来收藏或者投资。这样一来,市场上能看到的袁大头银元数量也在变化。
民国时期,一枚银元的价值极为重要,当时仅需一枚银元便可购买25斤大米。而在今天,这25斤的大米至少能够满足一个家庭20多天的食用需求。当时并没有太多养猪的农户,因此仅有富裕的人家能够享受到猪肉,而一枚银元可以让一个家庭买到5斤猪肉。那个时期的上海无疑是中国繁华的城市,物价也达到了全国高水平。然而,在这样热闹的上海,用一块大洋就能在任何一家餐馆享用到荤素搭配的一顿饭,甚至还能再加上一份美味的汤。如果有机会在民国任职,薪资甚至可能是小学教师的两倍。倘若能够在当时的大学工作,一个月少能拿到100块大洋。实际上,可以根据当时人们的工资轻松推测出货币的价值。我国作家老舍在其作品《骆驼祥子》中写道:“祥子年轻而有力气,不抽烟也不赌博,努力工作了3年,终于攒够了100块钱,购得了一辆新车。”新中国成立之际,由于与民国时期的时间间隔并不长,因此其价值显得相对较低。
随着时代的推移,银元的存量逐渐减少,其因性而升值。类似于旧版人民币,保持得越好、图案越清晰的大洋在市场上所具备的价值也随之增长。如果家中拥有一些稀有的货币,比如错版或样品,这些货币的价值往往会超过其他普通大洋的估值。市场上曾出现过“袁大头”以成交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