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铜佛像交易方式,佛像收购
-
面议
云冈石窟五六窟(北魏中期)
说到云冈,大家可能都会想到20窟的云冈标志——露天大佛。按说昙曜五窟也的确是云冈早期洞窟,应该在本系列推荐中有一席之地,但也许是感觉大家看的比较多了,我更想推荐的是五、六这对双窟。
第五六窟是一组双窟,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雕饰瑰丽,是云冈石窟中期的典型代表。
第五窟前是四层绕廊楼阁,窟檐为清代顺治八年重建。窟内主尊释迦牟尼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大的佛像。窟内四壁分层分段雕刻满满的佛龛造像。
第六窟中心为方形塔柱,高15米,分两层。下层四面雕刻佛像,上层四角各雕刻大象背上驮着九层小塔。塔柱的四面和壁龛两侧共刻有三十三幅佛传故事图。
第五窟二层阁楼的楼梯位置,可以见到云冈美的一尊佛像。在五六窟和九十窟之间,我其实也纠结了很久。但终由于五华洞的颜色被清人刷的实在太艳丽了,再加上美佛像在五窟,终还是给大家推荐这对双窟。
榆林窟三号窟(西夏)榆林窟大的亮点,当然是3号窟,可能是我们特别喜欢工笔画吧,看惯了浓墨重彩的西部石窟壁画,突然看到这么清新脱俗的,自然心生欢喜。
玄奘和石磐陀,可见至晚在西夏时期,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在佛教界非常流行了。
右壁文殊菩萨除了大家熟悉的文殊普贤,其实三号窟的三十三面观音及她每只手里的西夏生产图像,也是这个窟的一大看点。冶铁图、酿酒图等工农业生产画面,都是改写中国科技史的。另外,这个窟甚至可能留下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形象,这几乎是甘肃石窟中,的一个真实的皇帝形象了。
北齐佛像的取胜在于他的线条的柔和美。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北魏的佛像可以叫做微笑,东魏和北齐的佛像那叫做笑意。那种微笑是超过了西洋的蒙娜丽莎的。我更觉的蒙娜丽莎的笑更像是北魏的那种。东魏北齐的呢,有种说不出的深藏着的内涵,无法来表达。
北齐的佛像动作单一,但是从不让你感觉枯燥。因为他的动感在于他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流线。有人说北齐的造像缺点是缺乏动感,我会心眼里骂他-那是你不懂。因其无法和他交流的原因。
纵观佛教造像史,一提艺术,所有的人都会说——唐代的美。事实不然。我看着那臃肿的脸,我就不想再看其他。一直想说服自己“唐朝的美”。一直也没成功过。也就不附庸了。
佛教艺术的时代性极其明显,100年就会有一种更替,且更替显著。也许每个时代就有着每个时代的性格,表现在艺术上。或者说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的“意”在里面。
北齐造像的“意”是什么?为什么那笑意如此的沉静?我不清楚,就像不清楚为什么杀人如麻的北齐皇喜爱佛教一样。留着过些日子做个课题给自己吧。
明晚期 释迦牟尼佛
尺寸 高153cm
保利(厦门)
此尊迦牟尼佛坐像为一尊典型的明代中原铜佛造像,高153厘米,尺寸,气势撼人。释迦牟尼结全跏趺端坐,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是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标准成道像。其头饰螺发,排列密集,发正中有硕大的髻珠,是宋元以来中原汉传佛教常见的装饰形式。面相方圆端庄,眉间白毫,鼻梁挺拔,眼睑低垂,目光下敛,似俯视众生,神态慈祥柔和,具有典型的明代汉地造像面相特征。袒露前胸,上着双领式通肩式大衣,下身着高束腰僧裙,腰间束带并打结,颇具装饰意味。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莲花,纹样清晰精美,显示出当时匠人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衣褶布排有序,衣纹流畅自如,厚重写实,极富质感,继承了汉地造像注重衣褶刻划的传统。高大莲台,双层覆式莲花瓣,瓣叶饱满规整,挺拔有力,时代特征明显。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立像
尺寸 高18cm
北京保利
此尊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铜质鎏金,锈色自然。身材比例舒展,体态丰腴厚实,神情庄重慈祥。波浪纹发髻高耸,脸庞宽厚饱满,五官清晰明了,宽弧形眉,细目,直鼻,大耳垂肩,下颚内收,颈部丰满呈三道褶皱。着通肩大衣,衣着紧贴身躯,如湿衣贴体,薄透感强,胸前衣纹和双腿正面衣纹均呈数道U形平行分布,齐整流畅,富于层次。右手上举,撑心向外结无畏印,左手下垂,掌心向下施与愿印,赤足立于台基之上。
造像整体雄浑伟岸,五官丰满,为典型盛唐风格。细观,佛像颈部肌纹和湿衣贴体,具有西域造像的特点;其造型一改小卷罗发为健陀罗式波浪纹发髻,五官立体感减弱,更符合唐代的审美倾向,造型更加饱满壮硕,给人以波澜壮阔,雄浑伟岸之感,佛像之雕塑美感得到了的表现,体现了的工艺水平。可见此尊造像,不仅继承了西域佛像的精髓,又融合了唐代先人自己的理解,才使得本品具有特的艺术气韵。因铜贵重,传世可见唐代造像尺寸皆无硕大者,高度多在5-15公分左右为宜,而此像高度近20公分,且其身紫色鎏金,金色完好,灿烂雅丽,铸造,一丝不苟,堪称盛唐造像的之作。
明早期 药师佛
尺寸 高68.5cm
中贸圣佳
药师佛全跏趺坐,坐下为高台多层大仰莲花座,莲瓣形制饱满,层层错落分布,衬托出佛陀的庄严与神圣。药师佛头饰螺发,肉髻高耸,顶饰髻珠,象征菩提智能。面形方圆,额际宽广,弯眉低睑,法相慈和。身躯挺拔,双肩宽阔,肌肉健硕饱满,富有力度。身着袒右肩袈裟,上身袒露,胸前镌刻“万”字符,右肩反搭袈裟裙角,内着高腰束裙,袈裟衣缘以阴线刻画花卉莲纹,衣纹流畅写实,极富立体感。所着袈裟为分条框状百衲式,类似元代佛教绘画,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14世纪阿弥陀佛”画像及带有明确纪年款的“1301年木刻雕版佛经”中佛祖所着袈裟即为此种式样。其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仰置右膝持诃梨勒,双手铸造精巧,手指修长纤细,十分生动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