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受冻的冻融破坏机理
-
≥ 18立方米¥450.00
对混凝土受冻后的冻融破坏机理,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三种学说。今天太平洋小编陪大家一起看看是哪些学说。
1.静水压理论学说, Powers提出的静水压理论学说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点组成:①冻结时,负温度从混凝土构件的四周侵入,冻结在混凝土四周表面上形成,并将混凝土构件封闭起来;②由于表层水结冰,冰体积膨胀,将未冻结的水分通过毛细孔道压入饱和度较小的内部;③随着温度不断降低,冰体积不断增大,继续压迫未冻水,未冻水被压得无处可走,于是在毛细孔内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水泥石内毛细孔产生拉应力;④水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水泥石内部的拉应力过高,抗拉强度极,则毛细孔会遭到破裂,混凝土中即产生微裂纹而受到破坏。
2.渗透压理论,在提出了静水压力学说后, Powers在自己的试验中发现,水泥浆体中的水在冻结时并不是向外排出,而是向着冷源移动。他和他的同事 Helmuth于是又对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制提出了渗透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负温条件下时,大孔及毛细孔孔中的溶液有部分冻结成冰,由于在溶液中的水从中冻结出来,使得溶液的浓度变大,从而在毛细孔与凝胶孔内溶液之间存在着浓度差,引起从凝胶孔向毛细孔的扩散作用,形成渗透压。例如,一块从顶部开始冻结的板,如果水由于渗透压得以从底部且透过板厚向顶部迁移,则该板将严重损坏。
3.G·G· Litvan的补充理论,加拿大的G·G· Litvan于1972年提出关于混凝土受冻破坏的理论。他认为,凡是被吸附在多孔固体表面上或包含其中的水,如果不经过重分布就不会冻结;之所以不能固化是由于表面力的作用,阻止被吸附液体达到形成结晶所需要的排列秩序。但是这些水的蒸汽压与已形成的冰有差别,能够迁移到易于结冰的地方,例如较大的孔隙或外表面,并积聚在裂隙中。如果冻融循环中积聚在裂隙中的水不能归还原位,它们将使裂隙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