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订制科技项目报告机构科技创新项目报告
-
面议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活力以及难点均在县域。十年来,浙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建设企业研究院,把科技资源配置到企业,激发内生动力,带动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十年间,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0.45万家增至2021年的2.8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0.56万家增长到8.66万家。2016—2021年,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3位,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数量均占全省的80%—90%。
2021年5月,浙江被正式赋予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而浙西、浙南地区26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县,尤其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围绕山区26县块状经济产业链,浙江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健全“企业出题、高校院所解题、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其加快形成自我造血机制,逐渐补齐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短板。2022年,科技部、浙江省人民印发的《推动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具有浙江特色的以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和科技园区为重要引擎的全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针对科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等堵点痛点问题,浙江始终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2013年,浙江省工作报告提出“力争成为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少、速度快的省份”; 2018年,浙江“科技新政50条”提出以“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要素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2021年,浙江省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通过科技创新的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搭建“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架构,协同推进科技攻关在线、科技企业成长在线等应用场景开发建设,着力提升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
从科技发展态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科学普及大力推动科技与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一是持续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科普工作统筹协调。《意见》强调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修订《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衔接。同时,强化科普工作统筹协同,切实发挥科普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构建央地与部门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体系。
二是不断强化关键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见》对科普工作的6类关键部门作出明确要求:强调各级党委和要履行科普工作领导责任,把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科技创新协同部署推进;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责任,各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科普规划和督促检查;各级科学技术协会要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强化科普工作职能,提供科普决策咨询服务;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科普资源供给;企业要履行科普责任,促进科普工作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各类媒体要发挥传播渠道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要发挥示范作用,加大科技宣传,增加科普内容。新兴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审核。
三是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公民的积极性。《意见》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准则,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表率。《意见》还号召公民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把提升科学素质、掌握和运用科技知识作为终身学习重要内容,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等不良现象。
一是在科普发展导向上强化战略使命。强调新时代科普工作要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以科普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是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作用。强调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大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中加强与科普工作衔接和系统部署;积极利用科普方式,宣传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发挥科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技术等科技创新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运用科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鼓励在科普中率先应用新技术,营造新技术应用良好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升级和联合建设,加快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合肥计算中心建设,谋划筹建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智能计算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突破世界重大科学问题、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