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杨
巴氏杀菌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维生素 C,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控制温度和时间
较低温度减少破坏
巴氏杀菌通常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一般在 60℃ - 95℃之间。维生素 C 对热比较敏感,高温会加速其氧化分解。在较低的巴氏杀菌温度下,维生素 C 的氧化速度相对较慢。例如,当温度从 100℃降低到 80℃时,维生素 C 的分解速度可能会降低一半以上。
以橙汁为例,未经杀菌的鲜榨橙汁中维生素 C 含量较高,但如果采用高温杀菌,维生素 C 会大量损失。而采用巴氏杀菌,由于温度较低,可以较好地保留橙汁中的维生素 C。
适当时间避免过度受热
巴氏杀菌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几秒到几十分钟不等,具体时间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杀菌要求而定。较短的杀菌时间可以减少维生素 C 在加热过程中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其被破坏的程度。
例如,牛奶的巴氏杀菌时间通常为 15 - 30 秒左右,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维生素 C 的损失相对较少。如果杀菌时间过长,维生素 C 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被氧化分解。
二、快速冷却
终止氧化反应
巴氏杀菌后,产品会迅速进行冷却。快速冷却可以使产品的温度迅速降低,从而终止维生素 C 的氧化反应。因为温度越高,维生素 C 的氧化速度越快,所以迅速降低温度可以有效地保护维生素 C。
例如,在果汁生产中,经过巴氏杀菌的果汁会立即通过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将温度降低到 10℃以下甚至更低。这样可以迅速停止维生素 C 的氧化过程,保持果汁中的维生素 C 含量。
保持产品稳定性
冷却后的产品在较低的温度下储存和运输,也有助于保持维生素 C 的稳定性。低温可以减缓维生素 C 的氧化速度,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同时,冷却还可以使产品的质地和口感更加稳定,避免因高温而导致的品质变化。
例如,冷藏的牛奶和果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相对稳定,在保质期内可以较好地保留维生素 C 的营养价值。
三、优化生产工艺
减少氧气接触
在巴氏杀菌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生产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来减少维生素 C 的氧化。例如,采用氮气置换或真空包装等方式,可以降低产品中的氧气含量,从而减缓维生素 C 的氧化速度。
对于一些易氧化的食品,如水果罐头和果汁饮料,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添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E、柠檬酸等,与维生素 C 协同作用,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保护维生素 C 不被氧化破坏。
温和处理原料
在原料处理阶段,采用温和的方式可以减少维生素 C 的损失。例如,对于水果和蔬菜,尽量避免过度清洗、切割和挤压,以免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维生素 C 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在榨汁过程中,可以采用低速榨汁和冷榨技术,减少摩擦生热和氧气的混入,保护维生素 C。
对于牛奶等液态原料,要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避免污染和变质,因为变质的原料中可能含有更多的氧化酶和微生物,会加速维生素 C 的分解。
巴氏杀菌机的工艺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原料准备**:
- **检验**:对需要进行巴氏杀菌的食品或饮料等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比如检查牛奶的脂肪、蛋白质、酸度等指标,水果汁的糖度、酸度、澄清度等。
- **预处理**:根据原料的特性和生产要求进行预处理。例如,去除原料中的杂质、异物;对于液体原料可能需要进行过滤、调配等操作;对于固体食品,如蔬菜、水果等可能需要进行清洗、切分等处理。
2. **预热**:
- 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料输送到巴氏杀菌机的预热区域。在这个区域,原料被逐渐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通常预热至 50℃-60℃。预热的目的是使原料的温度升高,有助于后续杀菌温度的快速达到,并且可以挥发掉部分可能存在的恶臭物质等不良气味,同时也能减少对杀菌温度的冲击,使杀菌过程更加稳定。
3. **杀菌**:
- **升温**:原料从预热区进入到杀菌区后,温度会进一步升高到设定的杀菌温度。常见的巴氏杀菌温度范围在 65℃-95℃之间,具体的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和杀菌要求而定。例如,对于牛奶,一般采用 62℃-65℃保持 30 分钟的低温长时间杀菌(LTLT)方式,或者 75℃-90℃保温 15-16 秒的高温短时间杀菌(HTST)方式。
- **保温**:在达到杀菌温度后,原料会在该温度下保持一定的时间,以确保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被充分杀灭。保温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杀菌要求。
4. **冷却**:
- 杀菌完成后的产品需要迅速冷却,以防止细菌再次滋生并保持产品的质量。冷却通常是将产品的温度降低到 20℃以下,具体的冷却温度也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后续的储存、运输要求而定。冷却方式可以采用冷水喷淋、冰水浸泡或者板式换热器等方式进行。
5. **清洗与干燥(部分设备有此步骤)**:
- **清洗**:经过杀菌处理的产品可能会在设备表面残留一些物质,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清洗。清洗过程可以使用清水或者添加了清洗剂的水进行喷淋或冲洗,以去除设备表面的污垢和残留物,保持设备的清洁。
- **干燥**:对于一些需要干燥处理的产品,如经过清洗后的包装材料等,可以在清洗后进行干燥处理。干燥方式可以采用热风干燥、红外线干燥等,以去除产品表面的水分,防止产品受潮和滋生细菌。
6. **包装与储存**:
- **包装**:冷却后的产品会被输送到包装区域进行包装。包装材料需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地保护产品不受外界污染和影响。常见的包装方式有瓶装、袋装、罐装等。
- **储存与运输**:包装好的产品会被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进行管理。在运输过程中,也要确保产品的温度和环境条件符合要求,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巴氏杀菌机在车间里的摆放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生产效率、操作方便和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空间规划
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
在巴氏杀菌机周围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的操作、维护和清洁。一般来说,设备的正面和两侧应至少留出 1 - 1.5 米的空间,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控制面板的操作、观察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进行日常的清洁工作。例如,当需要对设备进行检修时,维修人员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拆卸和安装零部件。
设备的后方也应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连接各种管道和线路,同时也方便设备的散热和通风。例如,蒸汽管道、热水管道和电气线路等需要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布置,避免因空间狭窄而导致管道和线路的挤压和损坏。
考虑物流通道
巴氏杀菌机的摆放位置应考虑到物料的进出流程,确保物料能够顺畅地流入和流出设备。一般来说,设备应靠近原料储存区和成品包装区,以便减少物料的运输距离和时间。例如,对于食品加工车间,巴氏杀菌机可以放置在原料加工区和包装区之间,使原料经过加工后能够直接进入巴氏杀菌机进行杀菌处理,然后再进入包装区进行包装。
同时,设备周围应留出足够的物流通道,通道宽度应根据物料的运输方式和设备的尺寸来确定。一般来说,物流通道的宽度应不小于 1.5 米,以便叉车、手推车等运输工具能够顺利通过。例如,当使用叉车运输物料时,通道宽度应能够满足叉车的转弯半径和操作空间要求。
二、设备布局
与其他设备的配合
巴氏杀菌机应与前后工序的设备进行合理布局,以实现生产流程的顺畅和。例如,在食品加工车间,巴氏杀菌机的上游设备可能包括清洗机、切片机、搅拌机等,下游设备可能包括包装机、贴标机、装箱机等。在摆放巴氏杀菌机时,应考虑到这些设备的连接方式和物料的输送方向,确保设备之间的物料传递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还应考虑设备之间的高度差,使物料能够通过重力或输送设备自然地从一个设备流向另一个设备。例如,当巴氏杀菌机的出料口包装机的进料口时,可以使用溜槽或提升机等设备进行物料的输送,避免人工搬运,提高生产效率。
避免干扰和交叉污染
巴氏杀菌机应远离可能产生干扰或污染的设备和区域。例如,应远离产生粉尘、异味、噪声的设备,如粉碎机、烘干机、通风机等,以避免对巴氏杀菌机的运行和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应远离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区域,如厕所、垃圾堆放区等,以防止交叉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应尽量避免共用同一台巴氏杀菌机,以防止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如果共用,应在设备的清洗和消毒方面采取严格的措施,确保设备在不同产品之间的转换过程中不会残留上一批产品的物质。
三、安全因素
通风和散热
巴氏杀菌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因此需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散热条件。在摆放设备时,应确保设备周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空气流通,避免设备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可以在设备的周围设置通风口或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通风管道等,以加强空气的流通,降低设备的温度。
同时,还应避免将设备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设备过热。如果车间的温度较高,可以考虑安装空调或冷却设备,以保持设备的运行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
电气安全
巴氏杀菌机通常需要连接电源,因此在摆放设备时应考虑到电气安全。设备应远离水源和潮湿的区域,以防止电气设备受潮短路。同时,应确保设备的接地良好,以防止漏电事故的发生。
电气线路的布置应整齐、规范,避免线路混乱和交叉。可以使用线槽、线管等进行线路的保护和整理,确保线路的安全可靠。如果需要在设备周围进行电气维修或安装工作,应先切断电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工具等。
紧急出口和通道
巴氏杀菌机的摆放位置应不影响车间的紧急出口和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撤离车间。设备不应堵塞紧急出口或通道,并且应与紧急出口和通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人员能够顺利通过。
在设备周围应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和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例如,可以在设备的周围设置警戒线、安装警示灯等,以防止人员误操作或靠近危险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