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进贤华美华美月饼券真心推荐,天天抢
-
¥18.00
月圆时分话中秋
中秋节,是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品赏月饼,已经成了我国人们的常例。那圆形的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究竟是打哪时起,人们吃起月饼来着呢?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奶奶特意把户牖的帘子往两边巴拉开,让月光尽量从棂隙间透进来;着块抹布抹净那方老桌的漆面,小心翼翼地把纸包着的月饼上的纸绳解开,信手再把那方印着油墨“中秋月饼”字样的红色方签拿去,展平包装月饼的黄色草纸,露出一个油烘油黄的大圆饼来;手持菜刀米字形四刃下去,便分出八瓣饼牙儿。我姊妹六人每人分一牙儿,给母亲一牙儿,父亲往往不吃,总说“吃过了”,推拗不过,爷爷那一牙儿分开让父亲尝下;奶奶呢,则把包饼的草纸对角一折,散落的月饼渣便归拢一起,掂起来顺势倒入口中咀嚼,也算是尝了鲜。我是长孙,实在看不下去,执意让奶奶吃我那一分,奶奶却是用牙轻轻砧一点,微笑着夸奖:“好孩子,去看月奶奶吧”!
记得唐朝诗人王建有句诗写得特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在谁家呢?我说千家万户全融入一个“情”字之中。
我的童年,家里生活比较拮据,人多劳力少。父亲在外工作,只有爷爷和母亲干活,奶奶要照料我们姊妹六个孩子。如今想来,不知当年老人们是如何煎熬的。逢中秋节,爷爷去集市上买个大月饼,记不得是多少钱一个,老人家从不会告诉孩子们,臆想也就是块儿八角,可那时节就是家里一笔大支出啦!这个月饼就是全家中秋的盛宴。如今回味,分我那牙儿月饼是那么香甜。说“吃”实在是用词,我是一点点吮品,把“月奶奶”从柳梢头一直给“吮”到南屋顶上。
时光荏苒,爷爷、奶奶在期望中走了。父母另住,我回家探望,给他们买了一兜甜、咸、肉松、鸭蛋、无糖的多式月饼。刻意买个老式月饼让孩子们忆苦思甜。谁知切成牙儿后,他们要么啃一点,要么吃了不说好,我慢慢咀嚼,着极力寻找当年的感觉,月亮还是当年的月亮,人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中秋节的月饼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中秋时节,乡下的活多了起来。收黄豆,掰玉米,拾棉花,忙得断人肠。尽管忙得不可开交,有一件事是做的,就是上街买月饼。
等到八月十五的晚上。我就会期盼着圆圆的月亮早早升起来。当羞答答、慢腾腾的圆月依上树梢时,母亲就会从堂屋里搬出家里的小方桌,放到堂门前。在小方桌上恭恭敬敬地摆上几个小月饼,一般家里有几口人就摆上几个月饼,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再摆上一个大月饼,跪拜天跪拜地,拜过诸神,祈福五谷丰登和家人团圆以后。当一家人围在一起,我便早早地拿来菜刀站在一边,等着母亲把繁琐的仪式进行完毕,急不可耐地把菜刀递过去,看着母亲把大月饼切成均匀的十块,全家人一人一块,象征着一家人永远的团团圆圆一条心。然后再分小一点的月饼,每人分一个,各自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情像挣到黄金一样厚实。我们小孩子没那闲心赏月,对阴晴圆缺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更探不出月亮发光的究竟。一家老小就这样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老梧桐树下,或蹲或坐,摆起闲谈,你接一句他又抢说一段,热热闹闹。屁股下的豆草吱吱作响,蚰虫跳来跳去。龙门阵从吧嗒吧嗒的嘴巴里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月饼香甜的气味,欢乐里夹着汗水的咸涩。
晚风在脸上飘来飘去,梧桐树叶起了露珠,月光在上面滚来滚去,对面的田野开始在浓郁的雾气中渐渐睡去。一屁股坐到黑更半夜……月饼里甜甜的块糖、脆生生的花生和馋死个人的肉丝丝,软化了生活里所有的艰辛和酸楚。这是一年中极富诗意的日子,锄头、木叉和水桶,还有数不完的家当,一并融入甜美的诗行里,酿出浓浓的醇醇的温馨氛围。聊到后来,初的话题,又绕了回来。明天一早就要上田,重活大家共同干,细活各自争着干,老小都拼出力气来……这是庄稼人操家理屋的规矩。终究也让我悟出个道理,这圆圆的月饼,不就像那枚清凉的圆月,在滋润每个人的心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