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靠谱吗?,合作用,立项报告
-
面议
《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并形成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具体包括:
一是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10%,R&D/GDP达3.5%左右,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90人年。
二是源头创新供给明显改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10%,每万人口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新增数量达8万件,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省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1.8%。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6%。
四是创新效率效益明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自给率大幅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以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00亿元。
五是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高。省部院产学研合作跃上新台阶,粤港澳科技合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沿线国家合作空间取得实质性拓展。
关键词:战略科技力量
甩掉领域“卡脖子”的手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东如何抓住机遇“弯道超车”?面对未有之大变局,广东科技创新如何新局?其中的关键是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重视基础研究并加大投入在广东已经形成共识。”龚国平说,“十三五”期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有7项入选中国科学进展。
“但广东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待补齐短板。”因此,《规划》提出,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三地合力推进“国之重器”建设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方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规划》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协同创新?
据省科技厅透露,“十三五”期间,粤港澳三地已经有了紧密的科技创新合作,“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1.5亿元,约9000名境外紧缺人才已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龚国平说。
关键词:服务美好生活
科技支撑重大传染病防控
面对肺炎,从核酸检测到接种,人们感受到科技在助力阻击、保障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规划》以专章对“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在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进入“十四五”,健康湾区建设为广东医学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外看,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推动世界更快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能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禀赋小省,能源自给率低,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实现能源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工作部署要求,《规划》作为广东省“十四五”专项规划之一,由广东省能源局组织编制,是指导我省“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一是能源保障更加有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标准煤以上,省内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38亿千瓦,西电东送大送电能力达4500万千瓦(送端),天然气供应能力达800亿立方米/年。
二是能源结构更加优化。清洁能源逐步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天然气消费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提高至4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8%左右。
三是能源利用更有效率。单位GDP能耗下降14%,火电供电煤耗和电网综合网损率进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保持国内并与当前中等发达国家基本相当。
去年我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能源消费超预期增长,超出了能源供应链的弹性范围,部分时段电力供应紧张。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推动各类电源多发满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矛盾。“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省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发展、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都需要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能源需求也不可避免会持续增加。着眼于我省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按照统筹能源发展和安全、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要求,《规划》提出了六项任务:
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光伏发电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各2000万千瓦;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十四五”期间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3600万千瓦,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施节约能源战略,强化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工业、建筑、交通、新型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工程。坚持能源节约与利用并举,持续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替代,提高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推进区域综合能源发展,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增强能源安全供给保障。提出围绕补短板、优布局,扩大油气供给保障能力,加快电网、油网、气网“三张网”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能力。统筹能源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推进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强化民生用能保障,提升城乡居民用能水平。搭建能源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能效。加强能源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安全问责机制,提升能源风险管控应对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一)产业绿色提质行动。
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
1.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衔接,引导各地区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产业项目。深入实施制造业发展“六大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打造以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前布局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光通信和太赫兹、超材料、天然气水合物、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加快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2.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制定绿色低碳产业引导目录及配套支持政策,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负碳等新兴产业。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依托珠三角地区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基地,依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打造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和企业。加快发展核能、海上风电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制定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大湾区氢能产业高地。发挥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先发优势,加快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全产业链布局。
3.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水平。科学评估拟建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规划和政策,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尚未饱和的要对标国际水平提高准入门槛。深入挖潜存量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到2030年,钢铁、水泥、炼油、乙烯等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