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黄釉的崛起他差点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
面议
黄釉是汉族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的黄釉。
黄釉从唐代发展到弘治年间,黄釉瓷更是趋向。之所以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黄釉的釉色更显娇嫩,宛似鸡油,故又称作“娇黄”、“鸡油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皇天后土,率皆为黄,黄釉瓷器以其尊贵典雅气质彰显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丰实的文化内涵,令人心生敬慕。《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国人自占就对黄色有如此明晰的认识。黄色对古人所包含的内容丰厚,是母亲的土地炎黄子孙知道自己的祖先—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人文初祖,百废俱兴其次是皇天后土,日升一月恒。
近,深圳雍道文化有幸征集到一对大明弘治年间辅首黄釉瓶。
年代: 明代
名称: 弘治辅首黄釉瓶
展览单位:深圳雍道文化
尺寸:口径:8.5cm 底径:11cm 高:36cm
此件辅首黄釉梅瓶圆口、口朝上向外开,短颈、瘦底、圈足,肩部较丰, 胫部肥硕,釉色肥润,包浆自然,瓶身刻云龙纹。
此辅首黄釉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造型,全身施以黄釉,显得格外的靓丽,纹饰和器型特征均符合明代风格,难得的,值得收藏!
底面施白釉,底足中央双圈书写“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弘治黄釉颜色有鸡油黄,颜色浓,也有“娇黄”,娇黄比较艳。明代弘治黄釉瓷器颜色,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黄釉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黄釉烧成温度在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也好,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这就是弘治黄釉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