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浅绛彩瓷器如何鉴定真假
-
面议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仍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外销或内销。经过 20 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在浅绛彩的传承中,还有许多名家的有着他们个人特色的作品。如果说,浅绛彩瓷的梯队属于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王凤池,那么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就有被称为浅绛“家”:俞子明、罗旸谷、汪藩、汪章、汪友棠、梅峰樵、徐善琴、许品衡、方家珍、余焕文等十人。浅绛彩在同治时期还处于兴起的时代,而浅绛彩走向兴盛的正是御窑厂的画师们,它更高的性价比,自然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20 世纪 20 年代后,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色彩浓丽的新粉彩取代了浅绛彩瓷。新粉彩是模仿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在瓷器上绘画,运用工笔重彩,追求赏心悦目的效果,更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符合近代商品经济要求。自此,浅绛彩瓷从咸丰年间兴起只有70年左右。从同治到民国前期,有姓名可考的浅绛彩瓷画师已有550多名。
浅绛彩瓷,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其标准工序是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浅绛彩瓷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画上题写作者名字,或题诗、署款兼备,这在陶瓷史上是一种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