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历史性、绘画艺术,还是制瓷技术,都彰显出特时代的深深烙印,也成就了“567瓷”不可撼动的、无法复烧的特性!
在“红色”藏品大热的今天,“567瓷”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具有代表性、具时代气息的瓷器作品,是当代高制瓷工艺的集合,堪称划时代的臻作,留给后代的绝世珍藏!
作为大御瓷器的一员,在瓷器收藏市场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所见瓷器少说也有成千上万件,也因瓷结识了不少藏家瓷友,有“捡漏”发家的,也有“被坑”的倾尽所有的。市场或涨或跌都存在的变数,但只要对瓷器有足够深厚的了解,便可以察觉收藏市场的大致走向,从各个方面判定瓷器的价值如何!
7501”毛瓷是在特殊的年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特制的瓷,有着特殊的意义,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仅时代背景强大,所制作的原料同样名贵,为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原矿料,使用配方制作而成,可以说说是不计成本,不惜人力、物力的。
“567瓷”属于特殊年代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时代挂钩,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紧密关联。“567瓷”可以称作是新中国陶瓷上的历史文献,这一时间段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化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等。因此,瓷器制作在造型、品种、题材和画工上都紧跟着历史进程,题材上大多表现当时特的社会面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堪称“当代官窑”。
景德镇是举世的天下瓷都,千年不熄的窑火,世代不断的制瓷,培育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产生了陶瓷技艺世代相传的“陶瓷世家”。这既是景德镇的一大特色,更是瓷都屡创辉煌历史长河中又一特的文化景观。
潘匋宇(1887-1926年),字鼎钧,外号澹湖外史,画室名“古欢斋”,江西鄱阳人。曾任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国画教师。作画清淡雅丽,花鸟、人物均重神韵,从不刻意求“工”,是民国初年粉彩奠基人。“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均出自潘氏门下。
张志汤(1893-1971年),画室名“亦陶斋”,江西婺源人。1935年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任教师,1945年在江西省立陶专工作,解放后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张氏山水画笔法工整,构图严谨,宋元名画风采,尤善画骏马,形象逼真生动,花卉画千姿百态。
余翰青(1902-1987年),名达,外号傅芳居士,晚年称拙翁,画室名“清平画室”,江西乐平县人。十多岁到景德镇,拜陶瓷花鸟名家陈德明门下学艺,特别注重写生,采花扑蝶,收集标本,收藏历代名人画稿,对诗文、金石、书法更是悉心研究。他的陶瓷作品以工整典雅、精细缜宻见称,能自画自填色自题诗,融诗、书、画、印于一体,自成一家。晚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
汪大沧(1906-1952年),字一粟,外号桃源老农,安徽黟县人,早年毕业于浮梁乙种工业窑业学校饰瓷科,以秃笔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因常与“珠山八友”配画而名重一时。
刘希任(1906-1967年),画室名“再思轩”。自幼喜爱绘画,30年代已成名,擅长画人物,风格与王琦相近,先为南昌丽泽轩瓷庄绘瓷,抗战胜利后在南昌自设中南瓷庄,自产自销,是南昌很有成就的艺人。
潘庸秉.(1900-1961年),江西鄱阳人。1925年在北京任绘瓷技师,擅画花鸟、山水,1954年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副所长,以研究颜色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