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热电偶校准机构-仪器计量检测机构
-
¥50.00
世通仪器检测在全国有多个实验室欢迎来电咨询:陈工(广东,江苏,陕西,河南,重庆,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西等等)均可上门检测,校准证书带CNAS,出证书快,证书可加急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度量衡技术已成为文化中的奇葩,它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自从人类萌发制造工具进行生产、生活之时,量的概念也就在人类的思维中产生。用石头制工具,用长短适度的树枝做武器,以量的大小分配食物等。在有测量工具之前,判断物体的长短、轻重和数量依靠自身的肢体和感觉器官。“布手知尺、手捧为升、迈步定亩”,就是初的计数和测量方法。
2、分子光谱仪器,它是依据物质的小微粒分子与辐射能发生相互作用后,分子吸收不同辐射频率的能量而发生不同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或散射光的波长或强度信号来检测物质含量或确立复杂化合物结构。这类仪器种类、型号及规格也很多,且国内外经典的仪器也多,如可见分光光度计、单光束、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光栅分光光度计、双光束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磷光光谱仪等。这一类仪器主要是检测不同物质或有色络合物通过不同波长或波数后选择吸收的特性对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由于仪器不是直接测定物质的“浓度”,因此分子光谱仪器的波长(或波数)及透射比是主要校准参数。
从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到采用比较的计量手段进行计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历了七千年。历史上,多朝多代对“度量衡”进行研究,制作度量衡器具,建立度量衡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变革,伴随变革的需要,各诸侯国建立了各自的“度量衡”制度,量值各不相同,度量衡单位的大小、名称也不尽相同,由于中国的不统一,造成了“度量衡”制度混乱。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各国度量衡制度,颁布了新的度量衡制度,制定了度量衡法规,才统一了中国“度量衡”。这里的度量衡即是现今计量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上,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开始趋于统一;1955年签订《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公约》和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国际单位制,则标志着各国计量制度初步统一和计量学的基本成熟。国际计量局(BIPM)直译为国际权度局,这里的“权”和“度”即是砝码(质量计量器具)和尺子(长度计量器具),与我国古代称计量为“度量衡”(尺、斗、秤)极为相似。
3、原子光谱仪器,是依据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吸收能量以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引起辐射光强度改变,而特殊光谱的强度又与发光物质的含量存在定量关系的原理设计制造的。这一类仪器又可分为原子发射光谱仪,如看谱仪、摄谱仪、光电直续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原子吸收光谱仪,如多种型号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这一类仪器当波长选定后,被测组分的低“检出限”和“灵敏度”是主要校准参数,因“检出限”和“灵敏度”都是指仪器检出被测物的低质量浓度,所以这类仪器的典型校准参数也可表示为“浓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度量衡管理处于瘫痪状态。恢复经济,百业待兴,各行各业急需计量技术。1950年初,在中央财政经济技术管理局设立了度量衡处;同年5月,度量衡处接管了旧留在重庆的有关度量衡档案和度量衡器具,其中包括经国际计量局检定的营造尺原器和库平两原器,开始了新中国计量工作。1952年,度量衡处划归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同年8月从原苏联引进一批计量标准仪器。1953年,度量衡处开展尺子、砝码、量器和密度计等检定工作。同年,中国历史上个以“计量”替代“度量衡”命名的机构“机械工业部计量检定所”诞生。1954年11月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提议成立国家计量局,同年11月8日,人大第二次会议批准成立国家计量局(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958年1月11日,批准将一机部工具科学研究院的计量部分并入国家计量局。1959年6月,正式颁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1960年,在国家科委领导下,设立了长度、热工、力学、电学4个计量处,下设11个实验室,如长度和角度、量具仪器、高温、中温、质量、测力、硬度、密度、容量、压力、真空、流量、电基准、化学。1960年完成了将16两为1斤改为10两为1斤的改革。
4、磁式仪器,是依据物质在外界磁场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磁特性的原理制造的。如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磁式仪器是测定原子核在频率逐渐变化的磁场中的强度就可测定不同原子核吸收的频率,从而可获得有关化合物分子结构、化学位移等相关信息。而化学位移是用质量浓度表示,因此仪器校准参数可用“浓度”及“射频频率”表述。
5、色谱仪,是依据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性质的差异,使混合物中的多种成分相互分离、分析和制备的仪器。色谱仪国内外的型号和规格繁多,且自动化程度高。如国内的SP、GC、SQ等系列气相色谱仪;LC、SY等系列液相色谱仪,IC系列离子色谱仪等。尽管各种型号仪器配用不同的检测器,但仪器都是检测未知物的质量“浓度”,因此主要校准参数为“浓度”。
1965年5月,国家科委批准将计量科研与计量局分开,撤销长度、热工、力学、电学4个处,将所属28个实验室(组)合并为11个实验室。1965年9月,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加强计量战略基地建设的报告》,批准在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建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分院。之后,我国的计量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2年,批准成立国家标准计量局。1977年5月,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1978年4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提出的《关于成立国家标准总局和国家计量总局的请示》,并确定国家计量总局由国家科委代管,国家标准总局由国家经委代管。1985年我国次颁布《计量法》。
6、质谱仪器,是通过将待测物质分子产生气态离子、然后按质荷比(m/z)对这些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的一种仪器。如质谱仪、ICP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尽管质谱仪校准的项目有检出限、灵敏度、双电荷离子产率、质量稳定性、分辨率等十余个参数,但都是检测某元素的低质量浓度的,因此主要校准参数可用“浓度”表述。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计量逐步快速地发展起来。20世纪的电学计量、二战后的电离辐射计量,以及后来的化学计量,都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计量的对象由物理量扩展到工程量、化学量、生物量、医学量,甚至心理量等。同时,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航天、航空、环保、资源以及计算机、各种软件技术方面等都需要的计量测试,使计量由静态进入动态、多参量综合测量、严酷环境下测量及微观测量领域。特别是经典的实物计量基准,已被以量子物理为基础、以基本常量为依托的全新的量子计量基准所代替。传统的测量手段正在更新为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数字测量仪器,基准准确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得到发展。
世通仪器检测在全国有多个实验室欢迎来电咨询:陈工(广东,江苏,陕西,河南,重庆,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西等等)均可上门检测,校准证书带CNAS,出证书快,证书可加急,(主要业务:仪器计量,仪器校准,仪器检测,仪器校验,仪器外校,仪器校正,仪器测量,仪器测试,仪器标定,仪表计量,仪表校准,仪表检测,仪表校验,仪表外校,仪表校正,仪表测量,仪表测试,仪表标定,量具计量,量具校准,量具检测,量具校验,量具外校,量具校正,量具测试,量具测量,量具标定,器具计量,器具校准,器具检测,器具校验,器具外校,器具校正,器具测量,器具测试,器具标定,设备计量,设备校准,设备检测,设备校验,设备外校,设备校正,设备测量,设备测试,设备标定,仪器检验,仪表检验,量具检验,器具检验,设备检验)报价流程:发公司名称和仪器清单-收到清单开始报价-价格合适预排时间上门检测或者寄实验室检测-检测好1-5天出证书-寄回证书-付款。,我们要知道移液管与移液器按照各自的计量标准(JJG 196与JJG 646)标定(校准)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即使用称重法对移液体积进行标定。
标定的操作大致描述如下:
1、在恒温恒湿环境下,将称量容器在分析天平上去皮;
2、吸取标称量程(即大量程)的蒸馏水,注入称量容器称重得到排出蒸馏水的重量Δm;
3、 在对应水温下将蒸馏水的重量Δm使用水的Kt值换算成体积,即V=Kt*Δm。Kt值的公式可以查看相应的计量标准。从公式中可以知道Kt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的密度。
其次,从测量方法上来看,移液管与移液器标定体积的方式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标称精度一致,真实操作蒸馏水以外的液体时精度表现是否完全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移液管和移液器的结构与吸液原理的差异。移液管为简单的物理结构,一般为玻璃材质,以刻度确定体积。标定对应体积的对应刻度时,采取的方法即上述校准方法,对应体积的蒸馏水对应的质量是一定的,那么如果吸液后排出的蒸馏水的质量是“正确的“,代表吸液后排出蒸馏水的体积是”正确的(达到了标称值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那么吸液时蒸馏水所在凹液面的低点所代表的吸液体积是”正确的“,这个点也就是相应体积的刻度所在。一旦这个点确定了,就物理地确定了移液管内部的容积,这个容积之后几乎不随外部因素,比如液体密度,气压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通常意义上的移液器为空气活塞式移液器,当移动移液按钮时,内部的活塞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产生负压,从而将液体吸入吸头内。吸液体积的确定是由内外压差和一系列其他的因素决定的,但是主要决定因素是内外压差。当标定时,如果吸取的蒸馏水排出后的质量是“正确的“(称重法),代表吸液后排出的蒸馏水的体积是“正确的(达到了标称值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那么代表了吸液的体积是“正确的”。因此,用蒸馏水确定了一把移液器的移液体积时,实际确定的是移液器内外压差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正好能够吸取正确体积的蒸馏水。
这时,就很好理解,移液器在吸取不同类型液体,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时,表现会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当环境条件没有变化,即压差是恒定的情况下,如果液体的密度不同于蒸馏水,即同等体积液体的质量不同于蒸馏水时,为了平衡内外压力,必然吸液的体积会有所不同。我们举个不太严谨的栗子来验证这一点。看一下结果如何?1、仪器与试剂
(1)仪器
使用10 mL刻度移液管一支;
10 mL移液器一支;
HandStep® Touch电子连续分液器一支;
移取75%的乙醇排至同一个10 mL A级容量瓶。
注:所有仪器均来自于德国BRAND,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从左至右分别为BLAUBRAND®刻度移液管(左一),Transferpette® S移液器(左二),HandStep® Touch电子连续分液器(右二),BLAUBRAND®容量瓶(右一)
(2)试剂
75% 乙醇。
2、实验步骤
步骤一、为了减少乙醇蒸发对实验的影响,制造合适实验环境。
我们把整个实验环境用塑料台布罩住,如图2所示,并将75%乙醇倒在烧杯中置于测试环境超过2个小时以尽可能饱和环境中乙醇的分压,降低操作时乙醇的蒸发速率。
图片
图2 实验环境
步骤二,对比用移液管(左)和移液器(右)分别吸取10 mL 75% 乙醇排入同一个容量瓶,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在相同条件下,吸取10 mL 75%乙醇排入同一个容量瓶,移液器比移液管明显多一些。我们知道乙醇的密度低于蒸馏水,即乙醇比水轻。因此在移液器内外压差一定的情况下,吸取乙醇的体积会比吸取水的体积更多。而移液管标定时直接标记的就是体积,因此,移液管吸取乙醇并排出之后的体积相比水的差异非常之少。排入容量瓶之后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当然,由于乙醇的高挥发性,以及其他影响移液器吸液的因素存在,乙醇相比水的密度差异并不是完全按比例体现在移取体积差异上。
图片
图3 用移液管(左)和移液器(右)分别吸取的10 ml 乙醇结果对比
从上面的分析和实例来看,移液管确定体积的原理更直接,因此一般来说在相同标称精度之下,移液管相对移液器会有更优的实际移液精度表现。当然,影响移液管和移液器移液精度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液体,标称精度相同的移液管实际移液精度表现都优于移液器。
我们上面比较的移液器为实验室常见的空气活塞式移液器。然而,还有另外一种移液器类别——外置活塞移液器。从吸液排液原理上来说,外置活塞移液器在移取高挥发,高粘度的液体时,表现会优于空气活塞式移液器。我们在进行本次比对实验时,结合移液管与空气活塞式移液器的实验结果,也使用了外置活塞原理的HandyStep Touch的移液模式做了一个比对。
步骤三、HandyStep® Touch配合10 mL PD吸头吸取10 mL 75% 乙醇排入一个10 mL A 级容量瓶,结果如图4所示。
图片
图4 使用HandyStep® Touch配合10 mL PD吸头移取10 mL 乙醇结果
结果表明,精度表现优于同量程的空气活塞式移液器。
诚然,移液器的量取范围更小,移液器的使用更为便捷,移液器的移液方式也更易于掌握,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移液器不论在精度定义还是在实际工作表现中,都不能完全与移液管相提并论。当然,提高移液器移液精度还有很多办法,比如使用低吸附吸头,比如就不同液体对于移液器进行再校准,比如使用外置活塞移液器。但是,总体而言,移液器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方便性与更小的量取范围上。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来决定使用移液管还是移液器进行液体的量取,如果是精度不能妥协的实验,恐怕移液管,尤其是胖肚移液管是,反之,实验速度与效率如果是考虑的要素,则移液器当仁不让。偏差调查中常见8大问题
偏差调查是任何GMP组织中重要的质量活动之一。在FDA和其他监管机构发布的观察、警告信和同意令中,它们也一直处于常被引用的问题列表的。(“无论批次是否已经分发,都没有审查[任何无法解释的差异][批次或其任何部件没有达到任何规格]。”)
显然,许多组织在偏差调查的编写和管理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以下几节列出了公司在进行偏差调查时所犯的常见错误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1.不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调查收集到的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可用于不断改进、提高生产力和减少调查的再次发生。不幸的是,许多组织每年只审查这一数据一次,而且有些敷衍了事。一个良好的趋势过程是监测和积极应对发展中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根本原因、功能组、单元操作)将有助于持续监控设备中按产品、流程区域和功能组等发生的事件类型和根本原因。制定标准事件类别和可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清单,以便趋势偏差和调查数据。这份清单可以超过200份或更多,可以帮助调查人员以可诉的方式写出他们的根本原因。
图片
2.把人为错误作为根本原因
这是监管当局在其意见中引用的共同结论。将人为错误反复声明为根本原因是一个迹象,表明您的组织没有兴趣和/或资源来寻找真正的根本原因,并纠正重复出现的根本问题。人的错误可以是一个根本原因范畴,但它很少是真正的和可行动的根本原因本身。真正的根本原因通常是在其他领域,如程序(“步骤x.x不明确”)、培训(“由于SOP没有列入培训课程而没有被分配关于程序的培训”)、环境或机器(“设备设计和布局不当”)。
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真正的、潜在的根源,并以可操作的方式描述它,以防止再次发生,并减少今后与人类错误相关的事件的数量。这类事件在生产力损失、合规和劳动力成本以及调查不合格行为所需的人力资源等方面给行业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对于大型制药公司来说,偏差的平均成本高达数万美元。防止人为错误的再次发生不仅节省了组织的资金,而且降低了合规问题的可能性,包括监管结果。一些质量系统将不允许将人为错误用作根本原因,以防止组织无法识别和解决错误背后的真正根源(见下面的错误#3)。
例如,在许多(但肯定不是所有)人为错误事件中,所涉及的员工可以在错误变成偏差之前检测到错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可能是可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由此产生的CAPA(纠正和预防行动)将是咨询或额外培训,是提高个人检测和修复错误的能力,或其他工作辅助或改进人机界面(HMI),使操作者能够及时更好地发现问题,以防止出现偏差。仅仅就“注重细节”或“GMPS的重要性”进行咨询,作为一个立的CAPA来说,是不具体的,也是不够的。如果有人不理解GMP的重要性,他们就不应该在GMP环境下工作,而且他们肯定需要更多的培训。
3.没有找到可能的根本原因
导致根本原因的调查百分比-是衡量质量体系健康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这个百分比越高,越好。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是其中之一。然而,各组织作出足够的努力,收集所有必要的事实和信息,但仍然找不到根本原因,这是非常普遍的。有时,这是调查人员技能的直接结果-他们可能没有受过充分的培训,或对所涉问题缺乏技术上的掌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调查得出的结论也令人惊讶,即无法查明“确定的”根本原因,尽管有所有必要的资料,而且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对事实的错误解释或不现实的确定性概念可能会使调查无法找到可能的根本原因。没有任何监管标准要求所有调查结论都是确定的。一个可能的根本原因是以调查为基础并以现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的,这就足够了。对于手头的问题,应该选择合适的RCA(根原因分析)工具。对于更困难的调查,Kepner-Tregoe或is-不是分析,通常可以从一系列不一致的事实中找出具挑战性的可能的根本原因。
4.找不到真正的根源
世通仪器检测在全国有多个实验室欢迎来电咨询:陈工(广东,江苏,陕西,河南,重庆,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西等等)均可上门检测,校准证书带CNAS,出证书快,证书可加急,(主要业务:仪器计量,仪器校准,仪器检测,仪器校验,仪器外校,仪器校正,仪器测量,仪器测试,仪器标定,仪表计量,仪表校准,仪表检测,仪表校验,仪表外校,仪表校正,仪表测量,仪表测试,仪表标定,量具计量,量具校准,量具检测,量具校验,量具外校,量具校正,量具测试,量具测量,量具标定,器具计量,器具校准,器具检测,器具校验,器具外校,器具校正,器具测量,器具测试,器具标定,设备计量,设备校准,设备检测,设备校验,设备外校,设备校正,设备测量,设备测试,设备标定,仪器检验,仪表检验,量具检验,器具检验,设备检验)报价流程:发公司名称和仪器清单-收到清单开始报价-价格合适预排时间上门检测或者寄实验室检测-检测好1-5天出证书-寄回证书-付款。《光谱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市面行的各类光谱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每类仪器主要从仪器定性定量原理、仪器结构与组成、仪器安装与调试、仪器操作与使用、仪器维护与保养、仪器维修与故障排除等方面进行阐述,在于介绍仪器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多年来的有关仪器操作和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对于仪器操作过程中一些注意事项也做了介绍。
《光谱分析仪器使用与维护》适合于我国检测机构和企业检测等分析行业实验室从事化验、检验工作的中、操作人员等检测一线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分析化学和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3. 荧光分光光度计;
4. 拉曼光谱仪;
5. 原子吸收光谱仪;
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
7. 直读光谱仪;
8. 原子荧光光谱仪;
9. X射线荧光光谱仪;
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1.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它利用样品中各组分与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作用力不同(吸附、分配、交换等性能上的差异),先将它们分离,后按一定顺序检测各组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2.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当混合物随流动相流经色谱柱时,就会与柱中固定相发生作用(溶解、吸附等),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同一推动力作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不同,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按一定顺序从柱中流出。这种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性能上的差异,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技术,称为色谱法。
3.流动相——色谱分离过程中携带组分向前移动的物质。
4.固定相——色谱分离过程中不移动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体或是涂渍在载体表面的液体。
5.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气相色谱:
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
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5)高选择性:
对性质极为相似的组分有很强的分离能力。
不足之处: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6.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按两相状态分类,按操作形式分类,按分离原理分类。
7.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
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
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
气相色谱:
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常用的气相色谱流动相有N2、H2、He等气体;
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
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按固定相的不同又分为:
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
流动相为液体(也称为淋洗液);
按固定相的不同分为:
液固色谱和液液色谱;
超临界流体色谱:
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是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是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色谱分离分析技术,不仅能够分析气相色谱不宜分析的高沸点、低挥发性的试样组分,而且具有比液相色谱更快的分析速率和更高的柱效率。
8.按操作形式分类:
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CC):固定相装在柱管内,包括: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
纸色谱(Paper Chromatography, PC)固定相为滤纸;
采用适当溶剂使样品在滤纸上展开而进行分离,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固定相压成或涂成薄层,操作方法同纸色谱。
9.按分离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Ab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分配色谱(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交换色谱(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
10.色谱图:
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的信号强度对时间(t)所作的图,由于它记录了各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情况,所以,又叫色谱流出曲线,流出曲线的突起部分称为色谱峰。
11.色谱保留值:
色谱保留值是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它体现了各待测组分在色谱柱上的滞留情况。在固定相中溶解性能越好,或与固定相的吸附性能越强的组分,在柱中的滞留时间越长,或者说,将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的流动相体积越大,所以,保留值可以用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两套参数来描述。
12.色谱图上的色谱流出曲线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色谱峰的数目,可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少个数;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和区域宽度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根据两峰间的距离,可评价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
13.分配比:
分配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14.在色谱流出曲线上,两峰之间的距离主要由两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还是扩散速度决定?为什么?
答:分配系数。两峰间的距离由热力学因素决定,两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差异越大,两峰间的距离则相差越大,越容易被分离。而扩散速度是动力学因素,反映在色谱流出曲线上即为色谱峰的区域宽度(形状)。
15.色谱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影响分离及柱效的因素与提高柱效的途径,柱效与分离度的评价指标及其关系。
16.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组分保留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作用)。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色谱分离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17.半经验理论:
将色谱分离过程比拟作蒸馏过程,将连续的色谱分离过程分割成多次的平衡过程的重复(类似于蒸馏塔塔板上的平衡过程)。
18.塔板理论的特点:
塔板理论引入了塔板数和塔板高度作为柱效的衡量指标;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
19.塔板理论的不足:
塔板理论的基本假设不符合色谱柱的实际分离过程。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流动相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色谱峰为什么会展宽,同时未能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和方法。
20.速率方程
(也称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
H:塔板高度;
u:流动相的平均线速度(cm/s)。
A.─涡流扩散项:
A与流动相性质、流动相速率无关。要减小A值,需要从提高固定相的颗粒细度和均匀性以及填充均匀性来解决。对于空心毛细管柱,A=0。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
B/u—分子扩散项:
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
扩散系数:
Dg∝(M载气)-1/2;M载气↑,B值↓。
C·u—传质阻力项:
dp↓,df↓,D ↑ ,可降低传质阻力。
21.H-u曲线与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以塔板高度H对应流速u作图,曲线低点的流速即为佳流速。
22.速率理论的要点:
组分分子在柱内运行的多路径与涡流扩散、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高。
23.色谱定性方法:
①与标样对照的方法:
利用保留值定性:
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的位置。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利用加入法定性:
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
②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
利用相对保留值r21定性。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在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相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
24.色谱定量分析:
①定量校正因子:
试样中各组分质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比,即,mi=fi’·Ai;
校正因子:
比例系数fi;
单位面积对应的物质量:
fI ’=mi/Ai,相对校正因子fi:
即,组分的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的校正因子之比。
②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
(1)归一化法:
特点及要求:
简便、准确;进样量的准确性和操作条件的变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仅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全出峰的情况。
(2)外标法——标准曲线法:
特点及要求: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
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3)内标法:
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
(a)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
(b)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
(c)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
(d)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能分离开;
(e)加入量适中并与待测组分接近。
内标法特点:
内标法的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和进样量的稍许变动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不大;
每个试样的分析,都要进行两次称量,不适合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若将内标法中的试样取样量和内标物加入量固定,则:wi=Ai/As*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