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化原料回收
-
面议
自1949年,船舶涂料及其涂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到了1995年,随着喷砂磨光洁在表面处理中的使用和浸蚀底漆、乙烯船底涂料的出现,船行寿命已延长为l.5-2.0倍。船底涂料采用红丹涂料或铬酸锌涂料,面漆采用含有氧化亚铜的油溶性酚醛树脂涂料,对涂膜起泡、起皮的弊病,进行了大大的改善。
1954年次进入造船热,这是由于长效暴露型底漆的开发和喷砂处理钢材表面的结果,更进一步说是由于世界上采用分部造船方式的结果。
1960年,由于环氧富锌涂料的出现和环氧沥青涂料的开发,转向于厚膜长效防腐体系。其后三年,又进入了第二次造船热,防锈用环氧沥青代替油性涂料和氯化橡胶涂料,占据半数以上。
1967年,随着无机富锌车间底漆的出现,船舶也变的大型化,建造效率也提高了,与之相应的重防腐方式成为主流。
1975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入了涂料的研究开发的激烈竞争,出现了浓度低的无机富锌车间底漆,一年以后,甲基丙烯酸三丁基烯的共聚体(TBT)防污涂料投入了实际应用,就此,货船建造急剧增长。
1982年,由于海洋污染问题,美、英、日等世界性地限制“TBI”的使用。1990年日本生产的TBT化合物第二种特定形式也限制使用。因此,便出现无锡防污涂料。
到了1993年,国际海市机关(IMO)为了防止原油泄露事故,规定油船为双层船壳。双层船壳的压舱物箱用涂料采用环氧沥青涂料,但是从安全、卫生性能、分部涂装作业环境以及油槽涂膜检查效率方面,改性环氧涂料仍然受到注视。
我国船舶涂料是伴随着中国造船工业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造船产业向东亚迁移,中国造船产业逐渐成为工业制造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形成了渤海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布局。船舶涂料伴随着船舶制造业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新造船用涂料和修船用涂料共计达到67.3万吨,我国达到21万吨左右。
我国船舶涂装技术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在涂装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船舶涂装生产设计深度不够,壳舾涂一体化的概念不强;船舶涂装技术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致使除锈、涂装标准偏高,执行的问题比较严重;预处理质量和车间底漆性能有待改进;船舶生产管理急需加强,由于其他工种施工造成涂膜损坏而进行多次涂装的问题十分严重。
废矿物油简易预处理技术
这种方法技术要求简单,仅针对那些应用于器件润滑与生产设备清洗环节的矿物废油,这是由于通常进行设备清洗与器件润滑的作业条件比较封闭,有效污染小,废油中的污染物通常是一些机械磨损废渣与水分,在进行简单过滤和脱色与脱水操作后就可以得到质量较差的基础矿物油,部分废矿物油回收生产单位还将质量较好的矿物油与溶剂混配入处理好的废油中,从而提升回收再生油的品质。
热稳定性是热传导液重要的使用性能。热稳定性不同,其使用中热裂解和聚合的程度也不同。热裂解产生小分子低沸物,易使系统产生气阻,使泵产生气蚀,同时还造成油品较高的蒸发损耗和环境污染;热聚合则产生大分子高沸物,其逐渐沉积于加热器和管路表面,形成的积炭将影响系统的传热效能及控温精度。L-Q系列热传导液精选具有优良热稳定性的基础油和添加剂,因此产品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氧化安定性是热传导液另一项重要的使用性能。敞开系统或膨胀槽不采用氮气封闭的系统,油品与空气接触的界面会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来说,在60℃的条件下,油品与空气接触即发生氧化,氧化产物逐渐形成胶质和沉渣,附着于加热器和管路表面而产生积炭。同时,氧化反应产生的酸性物质还会腐蚀设备,造成泄漏。L-Q系列热传导液精选具有优良抗氧化性的基础油和高温抗氧及抗垢添加剂,可抑制氧化油泥产生的速度和沉积、结垢的倾向,使系统保持良好的传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