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其实在中国早期的寺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地方,基本上也都有更多的应用石雕佛像具有印度或者是西域的风格,而且整个石雕佛像从表面上来看,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甚至到东晋以来中国的石雕佛像也已经出现了雏形,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皇帝的支持,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繁盛的发展时期,佛教的风格转向了更多秀古的佛像,而且充满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隋唐时期石雕佛像变得特别得雄健饱满雍容华丽,在宗教艺术世俗的文化领域当中,能够不断的去探索全新的形象,有着超凡脱俗的关怀,而且他们也正在走向人间化,或者是世俗化的发展方向,更有着写实和逼真的特色,元朝和明朝的时候石雕佛像就像艺术一样步入到生活当中,能够更好的进入到装饰工艺和民间戏曲里。
那么,佛教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佛教名词“相”与“非相”说起:“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认识的特性,也就是说,能表现于外,可以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而“非相”就是诸法空性。也就是说,佛教讲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坚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家都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极其有讲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无相”,但实际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们可以在经书中,掌握正确的比例后,根据创作者对雕刻佛像艺术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石雕佛像的艺术形式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神圣慈悲。
纵观全国的石雕产业带,其分布十分有特点,北有河北曲阳,南有福建惠安;还有山东嘉祥和浙江青田等等。不同的石雕产业带所擅长的雕刻工艺并不相同,其所拥有的石材资源也不同。河北曲阳盛产晚霞红等石材,在当地十分擅长雕刻制作各类城市景观石制品;山东嘉祥则拥有许多青石等,其十分擅长雕刻制作大型石雕山门。而浙江青田则是寿山石石雕的鼻祖,其温婉细腻的人文情怀,正一锤一凿地烙印在微型石雕工艺品上。
佛陀,在狭义上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寺庙中较常见的诸佛雕像有:石雕释迦牟尼佛、石雕阿弥陀佛、石雕药师佛、石雕大日如来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