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盘子
-
面议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的。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制”字多半是上丰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有点在腰间的。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成化窑瓷器款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笔上端只要过高,“制”字衣横必然越过刀外,这种写法笔道较细较草,不过在彩瓷中极为少见。虽然如此,但其整个风格仍与前述的一致。
成化青花瓷器的价格堪称传奇。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京琉璃厂,一个成化青花碗仅值 30 元,且无人问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一路飙升。1931 年,雅文斋古玩铺副经理陈中孚以一对 60 块现洋的价格从赏奇斋买了一对成化青花碗,后以 100 元卖给英国人白兰施敦。此后,这些碗几经转手,价格不断上涨。到了 1990 年 3 月,佳士得在香港拍卖了一只成化青花碗,成交价为 1045 万港元。2009 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是一只 3650 万港元;2013 年,香港苏富比的成交价达到 1.41 亿港元!目前,有藏家预测,这只宫碗的价值应该接近 2 亿。
后仿品与真品在胎土上有明显的区别。真品成化青花瓷器的胎土细腻洁白、坚实纯净,肉红色胎骨自然,在光线下呈肉红色且透影为牙黄色。而后仿品的胎土可能会显得粗糙,肉红色胎骨不自然,过于鲜艳或者颜色不,往往是药水浸泡而成。鉴定要点包括观察胎土的细腻程度、颜色是否自然、在光线下的透色情况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如器型、釉色、纹饰、落款等,综合判断成化青花瓷器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