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成化斗彩瓷器款识真品图片
-
面议
看器型以现有藏品看,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因此可以看出斗彩器型小巧,典型作品有敞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鹦鹉啄金杯、婴戏杯、葡萄杯、高足杯、鸡缸杯、天字罐、扁罐、胆瓶、碗等。属的还是成化斗彩鸡缸杯。各种器型都是庄重圆润,玲珑俊秀,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辨工艺成化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用手扶之犹如和田白玉之手感。
米糊底成因:胎骨清洗不够纯、返出来的铁斑。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
看微痕
玩宣德、成化彩瓷的行家里手指出,器表釉面上的“虹彩”表象是判真识假的硬指标。“虹彩”不是釉彩的化学成分致色,而是一种物理现象的光学致色。孝伟对这样的看点和判定是认同的。但是这样的不易目视发现的“虹彩”与出现在釉面的可直观的“蛤蜊光”是有所区别的。据说,“蛤蜊光”已能人工制造了,这就更应该警惕。不应一见有蛤蜊光就深信是到代的,是真品。当然人为的蛤蜊光和自然的蛤蜊光还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细心观察,冷静比较,杜绝盲从。
此斗彩鸡缸杯表面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了母鸡图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用笔自然,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画面上的雄鸡昂首啼鸣,雌鸡低头觅食,三只雏鸡振翅追逐其后,雄鸡、雌鸡、雏鸡各具神态,观其形仿佛能闻其声。
史书记载,斗彩鸡缸杯为成化皇帝年明宪宗朱见深使用的酒杯,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所谓的“斗彩”是指彩瓷彩绘上的一种工艺,先用青花在坯体上描绘图案轮廓。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以各种彩料来填绘,经低温彩炉烘烤后成型。
由于彩绘的方式分为釉上、釉下两部分,有拼斗之意,故曰“斗彩”。由于是皇帝御用用品,成品率极低。当时上品被送到宫内,次品则被销毁,故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就这样关于斗彩鸡缸杯珍贵程度的描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
早在明万历皇帝的《明实录·神宗实录》中,就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记载。到了清朝,斗彩鸡缸杯依旧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以陶器而得玉之上价,其贵重如此。”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大多数的青花瓷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另有一种洁白釉,又称“乳白”或者“甜白”,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暇,如脂似玉。因为釉质肥厚,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成化瓷器,采用印、刮、刻、堆及绘画多种工艺装饰。器青花的纹饰线条牵细,多用双瑔勾勒填色法,所填色彩较淡。常见的图案纹饰:装饰题材有螭龙纹、夔龙纹、应龙纹、飞象纹、飞马纹、缠枝莲纹、莲托八宝纹,惟没有人物纹。
成化斗彩无大器。以现有藏品看,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由此已能体察斗彩器的小巧玲珑。无论是何种器型,都具有端庄圆润、清雅隽秀的风姿。细细考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下面就成化斗彩器型作一些选介。
罐:可分为深腹高体与扁腹矮体二式。高罐:广口与颈直连,丰肩,上腹部圆阔,腹下收敛,圈足内藏而浅。矮罐:广口、短直颈,肩腹到胫部由扩张形的曲线勾勒,圆润饱满,内圈足浅硕,透露着一种端稳、秀雅、含蓄的美,时代特征鲜明。这两式罐均以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配戴,亦称“盖罐”。
杯:主要分为缸杯、莲子杯、铃铛杯和高柄杯四式。
缸杯:广口微微,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以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
莲子杯: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形似莲子,故名。
铃铛杯: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名。
高柄杯:以杯身和高柄(亦称高足)相连而成,变化之妙则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柄的高矮之中。约可 分为三型。Ⅰ型:敞口,深腹,细高柄,撇足;Ⅱ型:广口,浅腹,高柄略短,撇足;Ⅲ型:敞口,深腹,细高柄起弦,撇足。由于杯腹与高柄的比例匀称适度,且勾勒形体的廓线缓展,赋予器型柔和舒展、亭亭玉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