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大殿前生铁古宫宝鼎
-
¥3500.00
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①《西周大盂鼎铭文》:“盂用对王休,用乍且南公宝鼎。” ②《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 ③《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 ④《史记·孝武本纪》:“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宝鼎出为元鼎,以今为元封元年。” ⑤《史记·孝武本纪》:”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 ⑥《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 ⑦《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眉州鼎皇山下江水中得宝鼎。” [1] ⑧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归汉室,锦帆终古似隋家。”
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飏起,细煎花乳翻白。”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宝鼎的意思,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也有方的,四足四耳。鼎镬。
除四把及裹横外,宝另传单式鸡形歩、马形歩、螺旋歩、龙折身、虎抱头、侧身鹞形、纵身猴形、单把、双把、抖把、丢把、踩式、推手、古树摆枝、迎风贯斗及婴儿扑食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上海博物馆推出“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子龙鼎、大盂鼎、大克鼎联袂亮相国博,与观众“”对话。
走进展厅,只见三大宝鼎以裸展的形式立于展台上,备显庄严气势。子龙鼎是三鼎中大重的,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重230千克。整器造型雄伟稳重,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子龙鼎相传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在“国家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来,后入藏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