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造景在我国造园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指以假山为代表的一种造景方式。所谓假山是指通过园林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和创作活动,用许多小石块的山石堆叠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的庭园景观小品。假山的体量可大可小,小者如同山石盆景,大者可高达数丈,广义的景石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
明清时期园林石景:明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朝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弯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园林景观石。 现有的石种,有像形石,景观石,刻字石,草坪石,贡石,石等其石头销往全国。至今,曲阳县南横山、阳坪一带尚传有“古人八雕”之说,说明石雕业之发达。易水砚,产于易县,它多刻有龙戏珠、八仙、竹兰、菊梅等传统题材。它始于唐代,有古诗赞“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深处,应多著石人。”赵州桥上的石雕群,誉满中外,其吸水兽、龙柱等,遵劲有力,雄健豪放。木雕,多在石屋、窑洞及北部平原上的窗棂、桌柜上所见,透刻、浮雕纹样万千,尤遍及太行山区。他们的风俗是“新样为吉”,因此,各相争艳,各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