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公司怎么评估苗木-树木资产评估公司-树木价值评估公司
-
面议
市场经济浪潮下,果树果林市场迎来“交易热潮”。不仅鲜果,果树本身——从幼苗到幼树,再到盛产期的果树及稳定产出的果林,均成为商品流通的一部分,交易形式多样。近年来,果树交易额飙升,果林交易市场繁荣。
伴随果树交易的活跃,水果树林资产“评估热”应运而生。从经营、生产到交易,各环节均需估值,以满足拍卖、抵押、转让等多种经济需求。被誉为“”的水果林,被视为值、稳收益的资产。民间早已有果树交易自评估现象,而今银行在贷款抵押审核中,更是将盛产期水果林视为重要且可靠的抵押物。
苗木/花圃评估作为单项资产评估,常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及市场法。生物性资产评估中,苗木依据成长期(幼树、成树)及挂果状态(未挂果、挂果期)选用不同方法。经济林、绿化树等亦遵循此原则,成本法与收益法应用较多。
林木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
1、现行市价法:又称市场价格比较法,通过调研近期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与待评估资产进行比对,科学确定其市场价值。此方法强调地理位置、生态习性及群落稳定性的综合考量,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收益现值法:基于评估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预测资产未来收益并折算为现值,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评估时需明确预期收益权利对应的货币总额,并考虑资产效用提升对收益的影响。同时,需量化资产持有者面临的风险,并据此调整未来收益预期及资产运营策略。
3、重置成本法:通过计算重建相同全新资产所需成本,并扣除已发生的贬值(包括实体性、经济性和功能性陈旧贬值),得出待评估资产的价值。其计算公式可简化为:评估值 = 重置价值 - 各类贬值,或评估值 = 重置价值 × 成新率,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反映资产当前状况。
在针对林木资源资产进行科学价值估算时,需深入考量主体需求程度,即旅游者对林木资源的兴趣与需求直接影响其价值评估。因此,评估过程中应把握旅游者与林木资源间的互动关系,并合理规划与利用资源。
一是林木资源资产的使用价值。作为主体,林木资源不仅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还通过其特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态服务,展现出私有商品生产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林木资源与市场紧密相连,赋予其市场价值。若将林木资源视为生态服务基地,则能产出多样化的产品,这些产品虽多为区域或社会共享而无法直接销售,如森林中的清新空气,虽无市场价格,却对公众健康大有裨益。
二是林木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其总经济价值涵盖利用价值,即林木资源为人类提供的可直接利用的价值,包括环境对人类的各项服务价值,旨在通过资源利用促进价值增值。
三是林木资源资产的价值属性。价值理论主要分三派:劳动价值论认为产品价值源于人类劳动量;效用价值论则主张效用决定物品价值;消费价值论则依据消费者为获取某物而放弃的代价来衡量其价值。林木资源的价值同样受环境条件和消费者需求影响,性与高需求共同推高其价值,反之则降低。
资产评估目的系指资产评估业务服务于特定经济行为时对评估结果的具体需求,决定评估报告的应用方向,具有明确性。该目的直接影响并限定了评估的条件设定与价值类型的选取。不同评估目的可能引导评估对象识别、范围界定、价值类型选择及适配交易市场的判断等关键环节的变化。
资产评估报告常用于支持以下经济行为:
一、转让行为
评估转让标的价值,辅助定价决策,确保交易公平合理。
二、抵押与质押
确定融资额度:评估抵押/质押资产价值,作为贷款或投资额度的参考基准。
示例: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等。
资产处置参考:在企业破产清算或债务清偿时,评估抵押/质押品价值,指导资产折价或变现流程。
风险管理:对抵押/质押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价值重估,根据市场波动调整风险管理策略,预防潜在风险。
林木价值评估主要受经济与市场两大因素左右:
经济价值方面,关键因素包括林木的先天性与后天性特征。先天性因素侧重于林木品种,品种即便尺寸相仿,其价值也显著普通品种。后天性因素则涵盖胸径、树高、特造型、蓄积量及出材率,相同品种下,胸径粗壮、树体高大的林木自然价值更高。
市场价值方面,市场需求是决定性因素。供需关系直接影响林木价格:供过于求时,林木价格下跌;反之,若市场需求旺盛,林木价格则上扬。
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于林木评估过程,对评估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树木价格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建议寻求机构或树木评估师的帮助,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林木资产评估市场法:
市场法评估林木资产,基于相似林木资产的当前市场交易价格,通过调整得出待估林木的价值。其公式为:P = K × Kb × G × Q,其中:
P:林木资产评估值
Q:被估林木资产的蓄积量
K:林分质量调整系数
Kb:物价指数调整系数
G:参照物单位蓄积的交易价格
林分,指内部特征相近且与周边有显著区分的林子区域,其划分依据包括树种、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等因素,不同林分需采用相应经营策略。林分质量调整系数旨在反映林分内部林木的差异性。在近熟林林木资源价值评估中,通常以单位面积蓄积和平均胸径两项指标来确定林分质量调整系数K,确定方法为:
K = (被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参照林分单位面积蓄积) × (被估林分平均胸径/参照林分平均胸径)
【剩余法评估林木资产价值案例】假设某片森林的林木被采伐后市场销售总收人为1000万元,木材经营成本总计为300万元,木材经营合理利润为100万元,预计该森林资源的再生价值为150万元,则该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价值为
P=1000-300-100+150=750(万元)
剩余法较适用于成熟林的评估,因为这时候的财务资料取得比较容易、可靠。剩余法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对资产价值的影响,易于被交易双方接受,同时也注意了资源状况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允。但这种方法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如果成熟林的采伐期距离评估基准日时间较长,不宜采用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