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古建筑设计价格
-
¥88.00
可能很多人觉得,雕刻木雕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一块木头加一把刀,雕雕刻刻就可以了。其实,木雕的雕刻步骤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掌握,想要达到的雕刻技巧,更是需要很多实践经验。木雕对于材料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因为材料就是木雕工艺品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下一步的操作才会顺利。
传统的木雕制作方法:
(一)因材料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木头的自然形态和特点。
(二)一般先要画出构图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经验的艺人也要细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个成熟的腹稿。
(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比例、形体以及空间体积等,把基本形态刻画出来。
(四)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凿子,用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态生动、性格鲜明的形象。
寺庙建设的建筑风格
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
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斗拱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而且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斗拱花样出挑其实是有讲究的,报恩寺的斗拱不仅数量和花样是全国,而且整个寺庙内的斗拱有36种,2000多朵,所以被称之为是斗拱博物馆。后就是报恩寺的壁画,在大雄宝殿和万哥万佛阁内存着3000多平方米的珍贵明代壁画,这些壁画有身材高大体态肃穆的帝王君主,也有手拿供品端庄美丽的天神玉女,更有面目狰狞的天王力士,还有神情谦恭的寺庙僧侣,壁画彰显了人物的世间百态,描绘得栩栩如生,高低错落,与阁奉的金身佛像犹如众星拱月一般前呼后应,所以也被称之为是报恩寺的绝技!
文物修缮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文物建筑修缮工作是一门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经常遇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文物建筑的不同结构,采取不同的拆卸与安装方法。如抬梁式中的结构和殿阁结构,它是水平安装的,因此也应水平拆卸。又如穿斗式的结构,它是按梁缝逐架一次安装的,因此拆卸时也应按逐架依次进行。如果违反这些规律,施工中既费工,又容易出现损伤构件的情况;
2、按季节安排工作。我们现在的施工,很大程度受气候制约。如深秋瓦,特别在北方寒冷地区,在入冬前由于灰背和瓦的灰泥未能完全干透,春暖时就常出现瓦顶漏雨的现象,经验,春天瓦,只要符合技术操作规范的,就不会有漏雨现象。即;秋天苫背,春天瓦;。又如我们经常强调在保养工作中的瓦顶拔草工作中,一定要在草籽成熟之前连根拔除。如果在草籽成熟以后拔草,结果是草籽散落在瓦顶的灰缝中,第二年春遇雨时,还会长出更多的草。等于是;二次播种;,这是不了解它的规律造成的后果;
3、按各工序的规律安排工作。如苫背完全干燥后,才能瓦,这一点是大家熟知的,但往往因为赶时间、任务而被忽略,结果常常造成不易挽回的隐患。另一种情况就是油饰彩画等工作,也是常常为了赶任务。在大木结构未干燥前就做了油饰地仗;一麻五灰;,将木结构水分闷在地仗与木架构间,使水分不能蒸发造成构件内部腐朽。这种现象已不是个别例子,教训是很多的。但许多工地仍在这样做,主要是受了许多不必要的人为限制,此种事情如欲今后不再发生或减少发生,就要靠我们从事技术工作的,向部门、工人讲清楚道理,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问题是会逐渐解决的。
文物修缮施工机具。除了为学习、参观、表演古代施工机具的操作技术以外,大多数修缮项目中,可以引用现代的施工机具。事实上早已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如古代用杉藁、麻绳捆木的方法,现基本上改用钢管架;打牮拨正用的华杆、木绞盘早已被千斤顶和绞磨所代替;用卷扬机提升材料比古代木滑轮既省力又安全。这些改进是受到人们欢迎的。因为这些机具改进后,施工完了不在古建筑物上留下任何痕迹。用木滑轮提升的材料、构件与用卷扬机提升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不会改变古建筑的原状。 手工操作技术方面,工艺和前者大不相同。以常遇到的木料加工为例,在表面处理以前(如木料的锯截、圆柱的砍细过程),是可以使用新的机具,如电锯。因为它比手工锯省时省力。但在表面处理如刨光这一工序,用电刨刨光的和手工刨光的不太一样。用于手工刨光的和明代以前用锛子锛平的更是有很大差异。因为明、清时期的木构古建筑中的木构件绝大部分都是用锛子锛平的,可是我们现在施工时,明、清时期的木构件用手工刨光,这当然是对的。但明代以前的木构古建筑在施工中,也都用同样的工艺,严格地说是不符合保持文物原状的做法。因为,原状中包含原工艺在内的。过去一直忽略这一点,今后应设法在施工队伍中注意培养一些从事类似这样技术的人才,以使古代工艺流传下去,并确实古建筑包含工艺技术在内的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