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分乌桕树育苗技术,木子树
-
面议
乌桕是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乌桕是一种色叶树种,春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乌桕是典型的阳性树种,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在红壤、黄壤、黄褐色土、紫色土、棕壤等土类,从沙到粘不同质地的土壤,以及酸性、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均能生长,是抗盐性强的乔木树种之一。乌桕要求有较高的土壤湿度,且能耐短期积水。同时有一定的抗风性和褶燕地较耐干旱瘠薄。此外,乌桕对有毒氟化氢气体有较强的抗性。
乌桕树(别名:木子树),大戟科乌桕属双子叶植物。它为工业用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
物种起源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全株具白色乳汁。树皮有明显的纵裂痕。单叶互生,稜形全缘,前端尾状渐尖,形极像魟鱼,基部锐形,叶柄长约2至5公分,柄上有一对腺体,膜质而淡绿色,平滑无毛,冬季变红;单性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黄绿色,蒴果椭圆状球形,子房3室,成熟时成黑褐色,种子球形外面包有一层富含蜡质的假种皮。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
落叶乔木,高达15米,具乳液,树皮灰色而有浅纵裂。单叶互生,纸质;菱形至阔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形,全缘,两面均绿色,无毛,秋天变成红色;叶柄长2.5~7厘米,有腺体2个。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绿黄色,无花瓣及花盘;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头3裂。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热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粒。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乌桕叶)、种子(乌桕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田间管理
幼苗期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铵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增施钾肥,冬季施厩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伞形树冠,冬季短截为主,结果树在采果后,剪除下垂枝、重叠枝、病虫枝。修剪原则:强树弱剪,弱树强剪,内膛强剪,外围弱剪。利用潜伏芽,可进行老树更新。
木子树,以乌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诗:“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俗名木梓树,五月开细黄白花。深秋,叶子由绿变紫、变红。叶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这就是木籽。籽实初青,成熟时变黑,外壳自行炸裂剥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实、罗田、英山的品种主要有“大铜锤”、“葡萄桕”和“鹰爪桕”三类。大铜锤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蜡质层厚,为嫁接良种。鹰爪桕穗散而壳层薄。罗田天堂寨、圣人堂村的木子树标木曾运往法国巴黎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