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拍卖北洋造七钱二分价格创新高,北洋光绪元宝
-
面议
虽然粤鄂两省银圆已开始投产,但数量仍然不足,流通区域也未达其他各省,无法有效抵制外国银圆。由于清当时尚未了解币制不统一的流弊,匆忙鼓励各省跟进,甚至打算节约费用准备以“官督商办”方式向民间招股制发银圆,在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建议下,方改为统筹官办。北洋机器局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利用原有的造铜钱机器试制了二角、一角及半角3种小洋,另外再添购设备压印一圆及五角,因陋就简是早期北洋造银圆质量欠佳的主要原因。
历代古钱近现代机制币章火热交易中 北洋造咨询热线(见上方)
历代古钱近现代机制币章火热交易中 北洋造咨询热线(见上方)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机器局在该年五月底被摧毁,该年度产量无统计数字可查。两年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河北西窑洼(现天津大悲禅院旧址)新开办北洋银圆局,专事造币。光绪二十九年版北洋造七钱二分银圆即该局所出,由于当时铜钱缺乏,生产铜元获利较高,故虽名银圆局,生产上反而以铜元为主,银圆生产呈停顿状态。此后铭文为“北洋造”的银圆还有光绪三十一年一钱四分四(二角型)、三十三年及三十四年的七钱二分。
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4 (未流通品)成交价格1436000
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1 (未流通品)成交价格1080900
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AU58 (近未流通品)成交价格811600
光绪三十四年版的北洋造“一圆”银币原本数量就不少,并非稀见。北洋银圆原本只在黄河以北地区较为通行,但辛亥革命以后,因清派兵镇压,调动大军的话,要携带巨额现银以应付各种开销,北洋银圆的影响力便随之南下进入江南及两湖一带。尔后,北洋又选择北洋银圆为新国币发行前过渡期结算收付的标准,故各地造币厂纷纷转而生产北洋银圆,直到“袁大头”正式生产为止,因此数量庞大。虽未见文献说明后造版的形式,但可断定大多数是光绪三十四年版。
北洋银圆(元)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在河北西窑洼(现天津大悲禅院旧址)设局,初名“北洋铸造银圆总局”,先后更名为“鱼隶户部造币北分厂”(1906年)、“度支部造币津厂”(1907年),后在宣统二年(1910年)被裁撤。虽名银圆局,但因当时市面缺乏铜钱,改产铜元利润甚高,故出品若以数量论则铜元为多,除铭文“北洋光绪元宝”字样的铜元外,还制造过以“户部”为名的。民国成立后又复工,与造币总厂合并,称“西厂”,专造铜元。铭文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北洋造”的银圆即出自此处。
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这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用这一名句来形容中国银圆的兴衰与其集藏、研究是非常贴切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华夏文化的悠久性与立性无庸置疑,许多领域对人类发展都有的贡献,中国也是早使用硬币的国家之一。然而,旧时代的中国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在学习新事物后对之加以改良,脱胎换骨进而突飞猛进。老祖宗的东西用上几甚至于千年也不改进;“既创新,又陈腐”的程度令人惊讶,诚如中国货币史与钱币学彭信威教授所言“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的”。
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 PCGS MS66+(未流通品)成交价格2568000
在旧中国进行货币改革的时候,由于缺乏现代工业,刚开始仿西洋方式造币时,无可避免地仰赖外力。此时,除了经济以外,社会、政治与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剧烈动荡,造成许多文献的散失,导致今人查证上的困难,所幸有些海外的原始文献保存尚属完整,在“礼失求诸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还原部分真相。民国时期,财政部继续推动币制改革。1914年(民国3年)制定《国币条例》,发行以袁世凯头像为图案的新国币,此俗称“袁大头”的新银圆制作精美,成色、重量划一,颇受民众欢迎,在完善的策划及大力推行下,很快将外币驱逐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