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历年拍卖记录,宋代银币征集
-
面议
各国钱币收藏过程中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大多数藏友把全世界的纸钞当做收藏目标,认为收藏的范围越广,价值就越高,以至于藏品用厚厚的十几本集币册才能装下。不可否认,外钞收藏的范围要比人民币收藏拥有更广、更深的收藏维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收藏全世界的方式去进行。因为收藏全世界本身就是不切实际和无法实现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品种又浩如烟海,是收藏不过来的。如果只是浅尝即止,选择中低面值的一般品种,那就无法感受世界纸钞中的魅力了。任何收藏都是从广度到深度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在收藏前期因为要进行基础藏品的储备和学习进行广度收藏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味地采取有广度无深度的收藏方式,就会错过很多值得收藏且非常有潜力的优势品种。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早由法定的货币。
唐高祖“宝文”“年号钱”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