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儿童心理咨询
-
¥600.00
我是心理咨询师刘聪文心理老师,如何正确处理悲痛欲绝的负面心理,问我吧!
讨论 | 亲子阅读,不止陪伴还要有方法
我是心理咨询师刘聪文心理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问吧!
新颖、大胆、、有趣的好问题更有机会获得回复,开始提问吧!提问
刘聪文心理老师 -12-0843
,协助其即时就医,并接受必要的心理咨询或其它各项心理健康干预。且及时的干预一定是重要也是有效的。
其次,倾听并尝试理解对方情绪的来源。情绪为什么低落?有没有任何相关触发事件?情绪波动有没有任何规律?
之后,通过你们的交流示范“负面情绪和动力缺乏也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不用特意回避自杀、自伤、自残等话题。让对方知道“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但在必要时或发现你自己难以承受时求助心理咨询师。
后,帮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人事物和活动上,创造目标感和希望感。
此外,记得即时留意你自己的情绪状态,避免造成“工伤”。
脆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标准。因为这虽然看起来是每个人内在的特质,但又确确实实是受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稳定,随之而来的另一面就是的流动性降低。这让很多人看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感,进而产生抑郁情绪。越来越多的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了更强的无力感甚至是绝望感。比如所谓的“空心病”、“1/4人生危机”等阶段性问题都与此有密切关系。有这些感受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任何事。
网友ya2Q7r-11-08
我是一名刚入学的,在高三时就有这样的情况,非常困,几乎每节课都困,然后课后又后悔没认真听讲,但就是没有办法制止,我以为是高中睡眠不足,但是到了大学,尽管我感觉睡得不少,结果还是这样,大学课程一节比较长,完全有可能困一节课,非常疲劳,总是睡不醒,特别困,请问一下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0373
一方面技术及科学的发展使得相对简单的劳动都被机械机器所替代,留个人的都是比以前更高难度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同时,各类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地区发展差异等,也都导致了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一定程度的无力感。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特定人群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情绪情感压力。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随着大家对于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的了解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哪些是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因此出现了统计偏差。
刘聪文心理老师 -10-1210
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是没有诊断权的,具体的诊断标准还请向精神科医师了解。
就国内外现有的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显示,自闭谱系问题以先天为主,一般三岁左右就有明显与其他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常见的包括不与人交流、情感表现缺乏等等。国内一线城市先都有较为完善的干预体系,通常结合心理干预、语言干预、物理干预等,孩子能掌握基本社交及学习技能,适应相关年龄段的社会功能要求。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问题或是动力/兴趣缺乏。并没有研究表明两者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脑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也没有证明两者之前有任何必然联系。
非常感谢在你不愿意和人沟通的时候,还能花时间精力在问吧这里留言提问。这看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求助信号。
的确就像你说的,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替代你承受一切你正在经历的痛苦。但我相信,我们的陪伴和存在本身,也能让你感受到善意和温暖。
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当你感到绝望的时候,可以尝试主动做一些改善当下体验的事情。比如调动你的各项感官和想象力的,通过视觉的优美画面、听觉的音乐、触觉的毛绒玩具或是枕头的拥抱、嗅觉的好闻气味、味觉的美食等,专注体验自己当下的感受(如果环境不允许的话可以调动一下想象力),舒缓一部分负面的情绪。也可以尝试离开当下的环境或是转移你的注意力。
而过度的绝望感很多时候可能是我们自己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想象一下如果你身边有人告诉你,TA有这样的体验,你会怎么回应对方呢?
另外,你描述了非常强烈的低落的情绪和自杀的意念。因此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去当地精神卫生中心或是三级甲等医院精神科/心理健康科接受更的评估和诊疗。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倾向和情绪体验会受到心理问题或是精神疾病的影响变得格外消极、没有行动力,变得不像我们记忆当中的自己。这时候,一定要把“真实的自己”和“心理疾病中的自己”区分开来,而不要受后者的控制,反而来否定真实的自己哦。
希望你能看到。如果有任何其它问题,也非常欢迎随时另开一个问题。回复的内容我因为收不到提醒,所以都无法及时回复,但问吧主题之下的提问,我都会尽快回复的。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