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青花瓷器交易
-
面议
明成化斗彩瓷器从景德镇龙珠阁御厂地层出土的遗存器物考察来看,成窑斗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之间烧制的斗彩和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斗彩,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成化斗彩瓷明显的工艺特征是继承和发扬了宣德时期五彩瓷的工艺,只是成化斗彩在宣德五彩的基础上更加善于运用青花的配比和釉下青花的勾勒,再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彩料,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艳丽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历来是古代宫廷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尤其明代成化斗彩。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时,一双成化斗彩酒杯已价值百金,特别是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载;“成窑以五彩为,酒杯以鸡缸为,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价值十贯”。在明代当时已贵重,可见成化斗彩历来被世人所追捧。
看器型以现有藏品看,高的瓶其高度约为19厘米,大的碗其口径约为23厘米,高足杯其高度约为7.6厘米,盘的口径约为16-18厘米,罐的高度约为8-13厘米,杯的口径约为7-8.5厘米。因此可以看出斗彩器型小巧,典型作品有敞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鹦鹉啄金杯、婴戏杯、葡萄杯、高足杯、鸡缸杯、天字罐、扁罐、胆瓶、碗等。属的还是成化斗彩鸡缸杯。各种器型都是庄重圆润,玲珑俊秀,造型的轮廓都是由一种柔韧的直中隐曲、曲中显直的线条构成,因而风貌有殊。
辨彩料斗彩图案绘制集中在胎体表面,釉色丰富而华贵。成化时期工人制瓷取得成就,其手法、选料、配对赋予了斗彩多样性,造就了多种彩色。成化青花色泽淡雅,釉上彩色鲜艳清新。成化斗彩在彩色运用上灵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纹饰风格,或者选用一两种(如斗彩卷叶纹瓶),或者选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或者选用五六种(如斗彩鸡缸杯)。用三四种彩绘的较多,用一两种或五六种彩绘的极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都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对比仿品,现代手艺不如成化细致精巧,配色不够活灵活现,纹饰上往往出现明显漏洞。
辨工艺成化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用手扶之犹如和田白玉之手感。
米糊底成因:胎骨清洗不够纯、返出来的铁斑。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
看微痕
玩宣德、成化彩瓷的行家里手指出,器表釉面上的“虹彩”表象是判真识假的硬指标。“虹彩”不是釉彩的化学成分致色,而是一种物理现象的光学致色。孝伟对这样的看点和判定是认同的。但是这样的不易目视发现的“虹彩”与出现在釉面的可直观的“蛤蜊光”是有所区别的。据说,“蛤蜊光”已能人工制造了,这就更应该警惕。不应一见有蛤蜊光就深信是到代的,是真品。当然人为的蛤蜊光和自然的蛤蜊光还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细心观察,冷静比较,杜绝盲从。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大多数的青花瓷器釉面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另有一种洁白釉,又称“乳白”或者“甜白”,不仅肥厚滋润,而且光洁无暇,如脂似玉。因为釉质肥厚,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成化瓷器,采用印、刮、刻、堆及绘画多种工艺装饰。器青花的纹饰线条牵细,多用双瑔勾勒填色法,所填色彩较淡。常见的图案纹饰:装饰题材有螭龙纹、夔龙纹、应龙纹、飞象纹、飞马纹、缠枝莲纹、莲托八宝纹,惟没有人物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