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凝剂与纤维蛋白析出之间的联系
-
面议
促凝剂与纤维蛋白析出之间的联系
血清是临床生化、等试验检测的主要标本之一。目前获取血清标本的手段主要是通过采集静脉血液后,待血液完全凝固后离心分离而得。正常情况下,离体后的血液标本需要60分钟以上才能完全凝固,甚至不凝固,难以满足实验室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缩短凝血过程、快速分离血清标本,是提高检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促凝剂就由此而生了。
促凝剂:
◆快速凝血,3~5分钟内完全凝固
◆ 血块充分收缩,避免纤维蛋白块形成
◆ 配合内壁防粘剂使用,无粘血,无挂壁
◆ 核心技术,解决了血细胞破裂隐性溶血问题
血液促凝剂的促凝原理:
激浆中和血小板中的部分凝血因子,促进凝血活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生成过程,加速血球凝块的收缩,达到快速分离血清的目的。含有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有时会出现纤维蛋白析出的丝状物、块状物,是因为没有规范化使用促凝采血管所致。在制备真空采血管选择凝血速度过快的促凝剂会导致纤维蛋白收缩过快而脆弱的红细胞易碎裂引起轻度溶血。
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
3、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肉眼可见的血块形成既是纤维蛋白形成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的终点。
一般纤维蛋白的析出有下列原因:
1、使用促凝采血管或者分离胶促凝采血管,要使促凝剂均匀地分布于血液中,轻微颠倒混合4~5次,使采血管的中央与周围的血液同时凝固。如果血液没有完全凝固好即离心,可造成纤维蛋白的析出。血清上部出现胶冻样、碎块样,与血液混杂在一起。纤维蛋白丝状物是纤维蛋白还没有收缩完全所致。
2、采血管公司在制备促凝剂采血管时,促凝剂喷涂不足或者配好的水溶性促凝剂当天没有用完,次日继续使用而导致促凝剂效力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在促凝剂的作用下逐渐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如果促凝剂量不足或失效而延长了凝血时间,此时离心可导致纤维蛋白的析出。
如何防止真空采血管纤维蛋白的析出:
1、制备促凝剂真空采血管时要定量喷涂促凝剂,在小于45℃条件下吹干;如果50℃,促凝剂效力有下降的可能。
2、用蒸馏水配制的促凝剂或用无水乙chun配制要有规范的质量管理,定量喷涂促凝剂。
3、透析患者的血液要使用含有中和肝素促凝管分离血清,才能正确分离出血清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