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鉴定机构,书画市场价
-
面议
何为笔墨? 笔墨是作者创作之心境,笔墨是作品表达之语言. 笔墨可以反映出书画的时代气息, 个人风格. 鉴定一件作品, 要熟悉作品的时代气息, 进而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 活动场所. 然后研究作者不同年代不同的风格. 这些知识有些是掌握的, 有些是可以灵活推理. 毕竟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 存世量, 任何鉴定家不可能涉足中国书画之全部。
作者的个人风格, 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每个书画家在不同的年代, 会出现不同的个人风格. 如果把某个书画家某个时期的风格, 作为鉴定这个书画家作品真伪的依据, 那就大错特错,容易进入鉴定的误区, 出现误判! 当然, 在没有完全熟悉书画家不同年代的风格时, 可以先找自己熟悉的那一段风格, 采取灵活推理的方式,进行分析. 推理不是凭空想像,而是对笔墨的探索,缘由,理解, 分解。
在书画艺术品投资中,我们应以“名、真、精、新”四字标准来选藏或投资作品。看作品的作者是否有“名”,这就要熟悉中国美术史和近现代美术史,比如五代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元代的赵孟頫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的“明四家”———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及陈淳、徐渭、张宏、陈洪绶、崔子忠、吴彬、仇珠、文淑、薛素素、马守真、张路、蓝瑛、张瑞图等。
书画市场赝品泛滥,购买名家书画时,应请行家掌眼,以防买来假货。一件书画作品的真伪判断,归根到底是对真伪进行比较,寻找二者差异的过程。欲辨伪必先识真,识真是辨伪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从未目睹真迹的藏家,会对作品的真伪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所以欲投资书画的藏家,应想方设法观赏真迹。真画值钱,假画不值钱,这点道理人人皆知。即使假画比真画画得还要好,但因为它是假的,也一样不值钱。
书画市场漫天要价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在购买名家书画时,要了解行情,掌握书画价格的时点,或请内行把关,以免上当。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书画大师的作品价格相当低廉,如齐白石的作品每平方尺至多不过10元,老舍曾为了资助齐白石而花5元钱买了他的一个扇面;张大千的作品卖100元一幅;徐悲鸿的《松鹰图》1961年售价仅为230元,这在当时已是很高的价格了;傅抱石一幅画的高标价为80元。至80年代初,这些大师的作品也没升到较位。齐白石的作品在香港市场上不过5万港元。可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企业和个人经济实力增强及社会观念的改变,中国书画中凡个性强、技艺的名家的作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日益显示出来。在中国、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名家作品价格如脱疆野马,一路飞升,一般都在几十万、上百万的价位上,画廊与拍卖行的生意兴隆,市场一改萧条冷落,变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至2007年底,中国现当代书画家作品在千万元以上的已有几十位,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林凤眠、吴湖帆、李可染、石鲁、吴冠中、陆俨少、谢稚柳、陈逸飞等。
品相是指书画的“相貌状况”,一件美术作品只有完整无损,才更有收藏价值。画面是否干净、墨色是否有脱落或润化现象,陈旧程度以及是否老装裱等,这些都是影响书画价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