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也是一样。从文学方面来看,不论书写的是诗是文、词汇的运用、事迹的叙述、思想感情的表达等,都能看出它的时代风格。另外书札行款格式和书画件幅也对鉴定书画有一定的帮助。
古玩旧称“骨董”,零杂之义也。董其昌《骨董十三说》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故以食品杂烹之,曰‘骨董羹’;杂埋饭中蒸之,曰‘骨董饭’。”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云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或者又谓“‘骨董’云者,即古铜之转音。”然骨董非皆铜器,似亦不近情理。其余解释尚多,但均不圆通,总以零杂之义为切当。且有书作“古董”者,盖即古、骨同音之误也。然于义尚合,以古董所有多古物也。今人于此名词更另有解释,所谓古董者,即古代遗存珍奇物品之通称,久已失去原来零杂之含义矣。明时诸家记载,尚称“骨董”或“古董”。“古玩”,乃清季通行之名词,即古代文玩之简称也。按收藏为人类之天性,保古尊古亦为世人共有之美德,故无不以保存其先哲遗迹为盛事。惟中国文明早,名物之产生亦先。禹铸九鼎,三代争宝,是为中国保存古物之肇始。其后历代无不以保存前朝文物为要事。惟古玩以现存为限。中国文明虽始自黄帝,然人文之备实起自三代。三代之文艺产量虽多,乃自遭秦皇毁灭之后,一切无存。今日所能见到者,只有入土之铜器玉器而已,其他均不可得也。
故今日谈古玩者,均以宋产为高标的,精妙,正确。宋代以前者其真实精美之说,姑存之姑听之,正确与否至难分明也。元代有国甚暂,且北方民族不重文艺,故八十年间并无新产。朱明代兴,取法唐宋,极力恢宏文艺,虽未创生新意,然瓷器书画尚能与唐宋雁行,而宣德之炼铜、景泰之敷彩,允为明代文艺之特色。清则一切仿古,凡古人所有者无不设法仿制。且各朝帝王之热心提倡,全国臣民之努力效行,古迹之保存、新物之产生,在数量及质量上均有之成就。故今日市上所存古玩,清代产物总在半数之上。时代接近,保存较易,固其所宜产量之多、品质之妙,亦不为无因也。清末之市场,以宋器为优,明代所产可收可弃,视无重轻。民初以明器为贵,清器不在古列。今则洪宪之瓷,已为稀世之宝,其上者非特不可得,亦不可见矣。古物之销亡日甚,新品之产生无期,是古玩之与少乃必然之结果。有心人起而提倡之,光扬之,是固国人之所共馨香祝祷者。
中国字画在构图、用笔、用墨、上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字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画的黄金分割点,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没有固定格式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作者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字画与西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的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常常也称“ 远近法” 。西画一般是焦点透视,就和照相机拍照一样,中国字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上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作者的感受和需要,移动立脚点作画,把见得到和见不到的景物都表现在作品上,也不受时令的界限,这种散点和多点透视方法是西画所没有的。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字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究粗细、疾缓、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古人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条运用法。用墨讲究勾、皴、点、染互用,干、湿、浓、淡、黑合理调配。中国字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又有浓和次浓,淡又有稍淡和更淡,有灵活用笔的特色。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朱宣咸的红梅极其热烈、奔放、老辣、包容与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中国字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 书画同源” 之说。但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字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立的审美价值。
刘大为《晚风》1991年纪念党的诞辰70周年美展,刘大为推出力作《晚风》,博得一致好评。作品表现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安详地坐在自家院中。作品成功地刻画了老人的沉思所包涵的的勇敢智慧与坚定的力量。一位伟人经历世纪风雨,终于引导占世界四分之一人民的古国,走向通往下世纪繁荣昌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