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古玩免费上门交易
-
面议
铁锈瘢:我们在明清瓷器上都可以经常看到,在青花发色浓郁的部位,有明显的凹陷和铁锈瘢出现,特别是永宣瓷器上的“苏麻里青”青花铁锈斑,具有非常明显的反映,这是青花料苏麻里青料的一大特征。由于苏麻里青料里面富含铁质,所以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铁锈瘢现象。也是鉴定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在目前的仿制过程中,铁锈瘢色块单板,颜色突兀,和老的有明显差别,更有甚者有些仿制者莫名其妙的在空白釉面上也烧制出了铁锈瘢,这是一大错误,我们在鉴定瓷器过程中,遇到白釉上有铁锈瘢的话就一定要注意。很多乾隆器物上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凝重的青花表达方式,当时比较崇尚永宣,所以很多青花发色故意用重笔促点染来模仿永宣瓷器上的那种凹凸感和铁锈瘢现象,这也是我们经常可以作为判断乾隆瓷器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除了永宣时期和乾隆时期的模仿,其他时期比较少见。而近代的故意造假,由于青花材料的不同而不能同永宣和乾隆时期相比较。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米糊底也是早明时期瓷器上常见的一个工艺特征(多见于大盘),由于垫烧工艺使得垫烧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这是比较典型的工艺“缺点”。米糊底多见于永宣无釉的毛底器物,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可见,但色泽和直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清代一朝由于烧制工艺的改进,所烧器物没有见到有米糊底现象,到了现代才有仿制米糊底作假。但判断相对比较容易,不是没有芝麻状颗粒感就是斑驳成片,红的别扭。
粘砂 :粘砂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烧制过程中,瓷器底部粘上了窑中一些垫烧之物而出现的一种现象。晚明比较普遍,而能作为鉴定的一个时代特征。一般鉴定这段时期的东西,在各方面前提都满足的情况下,有粘砂更能加上一个确定的砝码。当然这些器物一般都是一些相对粗俗之物。现在仿制一般用沙子沾上釉烧上去的,注意观察便可以识别。到了晚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器物底足上有类似粘砂黑点现象,但其实那是胎质疏松、淘练不精而产生的表现特征,是我们确定器物年代的一个重要鉴定要点。
棕眼(针眼):瓷器上一些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缺点,其实棕眼在器物的各个部位都会有,但以底部为多见。棕眼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但是康熙左右的瓷器底部尤为多见,以至于很多爱好者把是否有“棕眼”来作为鉴定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征。但行家一般只作为一个加分项目,不作为主要的鉴定方向。棕眼的形成主要是胎质里的水分,经过高温烧造后产生水蒸气突破釉面而形成的,这和胎土的抟作工艺有关联,这也是康熙时期比较多见的一个现象。其他时期底部也有类似凹点,但许多没有形成突破而成为小洼。现在仿制也做棕眼,但比较机械了,我们可以找出那些不规则中的规则破绽。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气泡:其实鉴定瓷器用的少的要素就是气泡,我是坚定的反气泡论者。气泡多少、大小基本和年份没有多大关系,仅仅是和釉面的光亮度和折光率有关。舒朗的大气泡所带来的一定是透明的釉面。那些“玉质感”、乳浊感很强的,釉内气泡一定是密集均匀的小气泡形态。气泡的生成和釉的成分和所含水分有关,又和窑内气氛温度有关,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所以一般建议放弃用放大镜来观察“气泡”来鉴定瓷器的年份,更要劝停当今那些唯“气泡”论者,歧途勿入!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底面釉的不同:明清瓷器,特别是明代瓷器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器物的底釉和面釉色泽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完全是二种釉。这有二种情况,一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底釉和面釉受火情况不同,所以产生了颜色差别。另外就是工艺和经济考虑,底釉施用的本来就是不同类型的釉质,所以产品出来就完全不同了,很长一段时间它是我们鉴定相关年代的一个特征标准,现在制假者也发现并利用此特征,但我们把握好一些老釉的特征,鉴定起来还是不难。
这篇文章中常见的“缺点”都是指那些窑里带出来的不足和瑕疵,是由于工艺特点和烧造水平而产生的问题、是“天生”的,和成器后使用和把玩过程中发生的磕碰、损坏、使用痕迹没有关系,也不在讨论之列。这些“缺点”在我们鉴定过程中可以作为参考加分的项目,但不是必要条件。行内有句话“窑里出来的毛病再大都不算毛病、后来出来的毛病再小也是毛病”,但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生的”,有了毛病对于价值的估值、审美的要求一定是会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