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行业大环境因素,火锅在新零售时代还面临更多竞争和挑战。保留“麻辣”元素,减少“锅”概念的自热小火锅;更适合“非堂食”的冒菜、串串、麻辣烫;垂直于“受欢迎的单品”的火锅粉等,都在共同争夺火锅的目标用户。而火锅行业的先天短板:严重依赖堂食、外卖成本高;供应链过长;菜品没有明显壁垒等,也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中进一步显现。
为了寻找新增长,头部火锅企业们正尝试打造副牌;推出“火锅+奶茶/酒吧/烤肉”的新消费场景;发力底料汤底、自热火锅、火锅食材等新零售产品。对于更多的火锅企业而言,如何在影响下,应对竞争环境、年轻消费者、行业规律,延长品牌生命周期?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设计了五个问题,打算和火锅店老板、供应商、投资人们聊聊新零售时代的火锅业。
在经营端,火锅行业也拥有产品易实现标准化、利于卫生管理、便于复制的特征。具体而言,火锅汤底与调料易于中央厨房统一调制,后厨流程相对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流程管理。因此,火锅品类拥有较高的复制性,具备开展全国连锁性经营的优势。
尽管火锅的特性难以迁移到其他品类上,后端供应链的成熟、前端支付技术、餐饮人才积累等各方面的成熟,依旧会中餐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火锅的标品化到了什么程度呢?“火锅的标品化主要是菜品与服务流程的标品化管理, 除集中采购管理外,火锅汤底与调料的统一调制、餐厅后厨出品流程与摆盘的标准化、到前厅服务的SOP,确保顾客在每家店的用餐体验都能一致并满意。”
随着火锅企业推出自热小火锅、火锅食材、底料、锅具等新零售商品,底料口味更新、食材选品和创新,也都需要产品经理的介入。在袁周率的感知里,消费者对于食材的新需求,从火锅门店、经销商传递到上游,压力也给到了火锅食材生产厂商。在供应链端,由于火锅产业链较长,如果只做深加工或者调理,没有上游产业的支持,受原料行情的波动影响比较大,相对而言会被动一些。因此一些拥有养殖、饲料、屠宰、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的公司,将在行业中拥有整体的优势。
“被年轻人喜欢”可能才是资本真正看好的重要原因。但年轻人是“存量概念”,年轻人的消费总量有天花板,火锅和奶茶店、剧本杀之间正在进行零和博弈。所以可以想象的是,对于资本大规模介入后的火锅产业来说,现实的课题或许不是“守住年轻人”,而是如何主动去“抓住年轻人”。
为了抓住年轻的消费者们,火锅企业在品牌、商品和服务上煞费苦心。在张振纬看来,“市场普遍认为年轻人深受网红品牌影响,品牌是吸引年轻人的主因,但品牌吸引力是品牌经营终呈现的结果,它是产品力、运营力(服务)与管理力结合的综效表现。”
“品牌差异化的定位与推广传播,只是定义出品牌赛道、锁定目标族群与沟通,但是能获得消费者的心智占有,是好的产品力、好的服务、好的管理执行力,在每个与消费者接触的MOT,化的追求,方能真正抓住消费者。”
外卖与堂食消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用餐场景。“一开始火锅外卖,大多的品牌都是尝试把堂食的体验,整体打包带到消费者的家中,但这样的消费频次毕竟有限,且年轻消费族群住所大多空间有限。”但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一人食外卖需求快速成长,产品的便捷性成为消费主流,外卖的单人火锅、自热小火锅、预制产品都是在提供消费者在不同的用餐场景下便捷的选择。